懒人小说 > 历史小说 > 隋唐天字七书 > 第41章 旧事旧人旧世界, 新朝新风新都城

第41章 旧事旧人旧世界, 新朝新风新都城

推荐阅读:道爷下山野路子出马仙离婚独美,前夫和儿子悔断肠云鬓娇!睁眼重回嫁给国舅第三年全民转职:他们叫我智械天灾火红年代,我带空间去下乡崩坏:伪物的残存御兽:我把残翼天使养成终焉之神四合院:悠哉年代无敌监正,开局镇守人间百年

    沙钵略退避三舍。
    主动和隋朝划分了一条非常有诚意的边界线。
    他和杨坚订立盟约,以碛为界,碛南属隋,碛北归突厥。
    这条边界线,是传统上中原王朝和漠北游牧民族之间,所能取得的最北的分界线。
    沙钵略还奉上了一封诚意满满的国书。
    “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岂敢阻兵恃险,偷窃名号!今感慕淳风,归心有道,屈膝稽颡,永为内附。”
    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看,当然不可能永远保持这种真正的诚意归顺,但以当时情势而言,这些话就是沙钵略发自内心的,至为诚实的真话。
    在那一刻,他不再把自己视为突厥的大可汗,他也再没有认为自己是可以和隋朝分庭抗礼的对等之国。
    他从心理上完全认可了隋朝大国和宗主国的地位。
    杨坚第一次成为天可汗,是居于突厥大可汗之上的天可汗。
    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后世的李世民也不过是随其项背,承其流风余韵而已。
    沙钵略真心归附,不仅仅表现在语言上,更多地体现于他的行动中。
    他完成了传统上,做为附属国的礼仪,他派出了他的儿子库合真,入朝参拜杨坚。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遣子为质”,而只剩下自己进入长安的“渭桥之拜”了。
    杨坚,取得了对突厥的阶段性完全胜利。
    更大的荣耀还在后面。
    库合真在辉煌灿烂的隋朝都城大兴城拜见了杨坚。
    当时,长安城已迁新址,取名叫大兴城。
    现在的大兴城,是世界的中心,天子的家乡,是光辉灿烂,震古烁今的世界都城和中心。
    营建新都,是事所必然,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政治的需要。
    现实的因素是原来的都城长安,已经不适合人类的大规模居住了。
    “汉营此城,经今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
    加上长安故城之中,发生了无数的政治谋杀,屡经兵火,冤魂聚集,颇有阴惨渗人之感。
    杨坚本人也曾对北周宇文皇族斩尽杀绝。
    他依然记忆犹新,虽属迫不得已,是情势需要,不得不杀。
    但所杀之人,都是自己往日故旧,还有很多年龄很小的无辜孩童,也偶尔有过一面之缘,无论如何,他心中始终会留下一丝愧疚与懊恼。
    更重要的因素,却是政治的需要。
    隋朝是三百年来,第一个统一的汉人王朝,开皇年号,就体现了杨坚的野心,他认为“有当代而屡迁,无革命而不徙。”
    意味着新朝就需要有新的气象。
    没有比建设一个新的都城,更能展示皇皇盛世,万象更新之意。
    杨坚建立隋朝之后,所有的制度设计都是以强化皇权,化国为家作为出发点,他做的任何事,都带有强烈的政治属性。
    旧都长安城,皇帝居住的宫城,一是制度狭小,二是偏处于长安的西南,这与杨坚本人,坚持天命所授,天子居中、至高无上的理念大为抵触。
    营建新都,杨坚创造性地贯彻了一切皆政治的理念。
    杨坚是这个新都的总的理念设计师,他在城市设计理念中,独创和赋予了建筑很多人文政治的含义。
    比如皇权至上,等级森严,天人合一等学说,都在大兴城的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杨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化国为家的思想,他把国家想象成一个扩大了无数倍的大家庭。
    他内心深处有建好一个新的大家庭的愿望。
    对于这个新的都城,他非常慎重。
    他并没有随便选择一块地,新家要有新气象,当然需要配得上他天下至尊的身份,更需要应天顺人,是上天指定的吉地和宝地。
    确实就有这样一块风水宝地,还有一个配得上杨坚身份的传说。
    那是一块天赐之地,能满足杨坚所有的渴求。
    大兴城中,朝野之间,绘声绘色地流传开来一个传说。
    新都大兴城的办公朝堂,就是当年的杨兴村,村口大树之下,天然就是一个纳凉公办之所。
    当时还是上古的商周时期,有个异僧,叫做枨公,言无不验,动必有中。
    有一天,他对着树下乘凉的民众说:“此天子座处,汝等何故居此。”
    可见,杨兴村成为隋朝天子的新朝堂,早就是上天注定,杨坚不过是顺天应命而已。
    杨兴村确实是块风水宝地,它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龙首山上。
    龙首山在原都城长安东南十五里,位于关中平原的腹地。
    “南直终南山子午谷,北据渭水,东临浐川,西次沣水”。
    是一块天然的形胜之地。
    龙首山高出周围平地一大截,正符合杨坚心中构建的层级和秩序,可以想象得到,当他高高立于龙首原上,君临天下,万方来朝时的威风。
    杨坚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同时,他更是一个迷信符瑞的凡夫俗子。
    这可能和他的出身以及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有关。
    他出生并成长于尼姑庵中,他的整个少年时代也是在尼姑庵中,被尼姑抚养长大,因而,从他幼年时代开始,就接触了太多的感应,符瑞等宗教理念和仪式。
    他少年时在尼姑庵中的经历,对于他性格中的节俭,自律,迷信祥瑞,以及对于儒家经世之道的轻视,都可以一一对应,而找到相应的源头。
    当他找到龙首原这块宝地时,非常自然地,他请了帝国最专业和优秀的风水大师卜了一卦,想看一看这块宝地是否真正具有王者之气。
    非常幸运,卦象大吉。
    “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
    当杨坚得到风水术上的肯定之后,他立即找来高颎和苏威,这是杨坚新朝的二大核心的政要,他要和他们共同商议营建新都的可行性。
    当杨坚把他的构想和高颎、苏威交流时,他们的面前,好象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他们都觉得,这个新建的都城,一定会是开天辟地,震古烁今的伟大创举。
    但建设一个如此规模的都城,对于新成立的隋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也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这就是杨坚找他们来商谈的主要原因。
    他们君臣通宵筹算,考虑各方面可能出现的情况,竟然不知天之将晓,一整个晚上时间,就这样悄然溜走。
    天明时分,瘐季才求见。
    这他是当代一流大术士,在杨坚篡周立隋的过程中,以天象天意瞩意杨坚,而让其成为名正言顺的继位者,可谓尽心竭力,是杨坚的坚定拥趸。
    其实,庾季才更是一个政治人物,他当年更多的是从人事的角度支持杨坚。
    他当面对杨坚说过:“天道精微,难可意察,切以人事卜之,符兆已现。季才纵言不可,公岂复得为箕颍之事乎?”
    即使如此,他依然配合杨坚从天道上,演出一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好戏。
    今天,他又一次让杨坚喜出望外。
    他呈上奏文,“臣仰观天象,俯察图记,龟兆允袭,必有迁都。”
    杨坚君臣面面相觑,迁都之策,并未对外公布,庾季才竟然未卜先知,难道这世间真有天意?
    良久,杨坚才吐出四个字“是何神也。”
    其实,这并不见得一定有多神奇,迁都之举,在上层圈子当中,当时已是半公开的秘密。
    但是,由朝庭钦定的大术数家,先行上表,其中意义就非同凡响。
    这表示传统的天人感应之说,已认可杨坚迁都的合法性。
    营建新都,是合情、合法又合理的。
    但迁都并不是简单地搬家,历史上历次迁都,都可能带来政治上的风险。
    杨坚清楚地记得,当年北魏迁都洛阳,促成了代北鲜卑贵族的分裂,最终引发了六镇之乱,才有后来的东西二魏,北齐北周的对立。
    杨坚已经得到现任领导班子坚决的支持。
    但是,他并不着急,他还在等一个人的消息。
    他相信他以及那一群人,他们以前曾经站在自己这边,这一次也一定会站在自己身后。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shop:8081/xs/9/9407/545693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shop:8081/9/9407/545693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