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小说 > 历史小说 > 红楼贾兰:今晚省亲,要不要逃? > 第三十二回 叹龄官贾兰有悟 见才子女伶有感

第三十二回 叹龄官贾兰有悟 见才子女伶有感

推荐阅读:道爷下山野路子出马仙离婚独美,前夫和儿子悔断肠云鬓娇!睁眼重回嫁给国舅第三年全民转职:他们叫我智械天灾火红年代,我带空间去下乡崩坏:伪物的残存御兽:我把残翼天使养成终焉之神四合院:悠哉年代无敌监正,开局镇守人间百年

    凭栏望,夕阳西下。
    握在手里的书,贾兰怎么也看不进去。
    【我帮得一个龄官,又如何能帮得了千千万万个龄官?为什么历朝历代变法都是失败告终,因为最难扭转的,最后还是人心。】
    这时黄昏的风沙沙吹来,不经意间一页页地掀开了贾兰手中书籍。
    贾兰握住书脊,看着随风翻动的书页,忽然“啊”了一声,盘起腿就这样在廊下打坐。
    屋里的龄官见他如此,更加摸不清头脑,但怕打扰了他,一时间动都不敢动。
    不知过了多久,贾兰才“啊”了一声站起,再回头时,龄官发现他已经换上了一副笑脸,十分正常,还让自己不要拘谨,糕点喜欢就尽管吃。
    贾兰挨在长廊栏杆上坐下,心中惬意。
    没想到机缘巧合,居然又让心性又进了一步。
    贾兰方才几乎陷入了死胡同之中,想着既然来到了红楼世界,自然是携众美而归,天下滔滔与我何干?我只需要保护好我身边的人就好了。
    他的眼里不知不觉地蒙上了一层贪欲,那是一种对身边一切的强烈占有的欲望。
    那山风一起,手里的书随风而起,淅沥沥地动起来时,贾兰脑中似有一道灵光闪过。
    【是了!我坐在这里伤春悲秋,又有什么用?做人做人,说的不是该怎么想,而是看怎么做!】
    神色瞬息恢复清明的他念想着《北斗经》:
    人生难得,中土难生。假使得生,正法难遇。多迷真道,多入邪宗,多种罪根,多肆巧诈,多恣银杀,多好羣情,多纵贪嗔,多沉地域,多失人身。
    一道清凉之气滋润着心神,将此前滋生的妄欲贪心一一去掉。
    【这就是知行合一?古人真是高深莫测!】
    后世王阳明火得飞起,可阳明心学为何不温不火,便是因为语境的缺失,光看那《传习录》上的文字,是压根什么都不明白。
    因为阳明心学说白了全是靠悟。
    你问该如何知行合一,对方回答只有三个字“致良知”。
    你“哦”了一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方才贾兰就是在“致良知”,他对龄官等优伶本非没有怜悯之心,可经历过信息大爆炸的后世,他又觉得这种人与人的歧视是怎么也无法消除的。
    如是一来,他从知变成不知,不知而更不知,最后更钻了牛角尖。
    直到山风徐来,风使心动,他才惊觉,不是不知,而是不得真知。
    虽无真知,但有良知,既有良知,当笃行之。
    意动、良知、格物。
    成为一个循环。
    既然见不平之事而生不平之心,当有所为,而不是前瞻后顾。可以帮一人,我就帮一人,可以帮十人,我便帮十人。
    只要我心怀光明!
    一旁的龄官并不知道,自己见证了贾兰内心最重要的一次蜕变。
    【这人好生奇怪,一时豁达,一时忧郁,一时又说着些让人听不懂的话,大户里的人都是这样的吗?】
    忽然龄官想起了贾蔷,眼里有些黯淡。
    虽然很不想承认,龄官心中有一种感觉,那让她心仪的贾蔷与贾兰相比,难以望其项背。
    贾蔷风度翩翩,谈笑间妙趣横生,贾兰却又不一样。
    龄官看去。
    沐浴在阳光下的他静静地靠坐在栏杆之下,右手拿着书,怡然自得地专心读着。
    太阳正缓缓落下,可余晖之下的他流光溢彩,身放光明。
    贾蔷会让你好感大生,可在贾兰的身边,龄官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放松,仿佛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自由。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贾兰手中的书是《尚书》,这也是乃是他所治的本经。
    这本经,类似于后世的x科,乃是在易,诗,尚书,春秋,礼记五经任选一个当自己的重点学科,考经义以自己的本经为主,到时候在考生的名册里,除了会记录姓名、年龄、籍贯,还会注明该生所治本经。
    有明一代,大体以诗、易、书三经最多,夏朝鼎革之后,诗经一枝独秀,连叠翠书院的山长李玄着也是治诗经而闻名。时人非常看中诗才,贾兰写的《声律启蒙》也是顺应时势的潮流,不得不说这个热点贾兰“蹭”得太对,得了圣上的封赏得了个七品的文散官。
    千万别小看它,须知道一府府学的教授也不过是从九品而已,正七品已经是一县主管的品阶了。
    这也是贾兰选择不到顺天府的府学就读的其中一个原因,这学生级别比老师还高,你说尴尬不尴尬?唯有叠翠书院不同,山长李玄着乃是正一品的大学士致仕,你服我也服。
    贾兰选《尚书》作为本经,乃是深受穿越前某部综艺的影响,主持人与两千年前的古人跨越千年对话:
    “先生,《书》好在哪里?请先生指教。”
    “我读了九十年的《书》,《禹贡》让我从小知道,华夏九州从何而来,后生,华夏为何一体?”
    “自古……便是一体!”
    “《尚书》记载了几千年前的中国!”
    “所以我岂能不舍命护《书》啊!?”
    后世之人研究了多少年,却依旧没有搞懂华夏先民从何而来。
    贾兰隐隐有感,如果能够搞清楚这来龙去脉,或许可以找到与穿越之迷有关的线索,于是才不顾学院众人的诧异,选学《尚书》为本经。
    对于贾兰的选择,也有些人觉得他是在另辟蹊径,因为五经里以尚书字数最少,以中材而论,日诵三百字,不到九十天就可以背完,以贾兰的拼劲,不过旬日之功。
    可为什么方唐镜等人会对贾兰治《书》如此敏感?
    那方唐镜对自己的质疑,撇开文人之间的意气之争,说到底还是利益二字,这院试的案首治的是《书》,极有可能会对原本治其它经的读书人带来冲击。
    这里面可不仅仅是换一本教材,而是整个学习体系都要受到冲击波及的程度。
    古人的应试教育一点也不比今人的差。
    早在宋元学案里对五经就有过统计,毛诗三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字,书二万五千七百字,礼四万五千八百六字,易二万四千二百七字,左氏春秋一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
    这其中春秋肯定是最吭的,毕竟微言大义。
    那剩下是不是应该将目标放在字数最少的书与易呢?
    未必。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shop:8081/xs/8/8888/527370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shop:8081/8/8888/527370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