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鸟粪地图

推荐阅读:道爷下山野路子出马仙离婚独美,前夫和儿子悔断肠云鬓娇!睁眼重回嫁给国舅第三年全民转职:他们叫我智械天灾火红年代,我带空间去下乡崩坏:伪物的残存御兽:我把残翼天使养成终焉之神四合院:悠哉年代无敌监正,开局镇守人间百年

    郑克臧在系统商城了解了一下,就算兑换出超级杂交水稻的种子,也不可能达到后世的产量。
    后世的恐怖产量是靠现代的化肥和各种各样先进的农业科技堆砌起来的,而他郑克臧什么也没有。
    现代化肥基于石油工业,咱们华夏造出化肥都得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他郑克臧何德何能,造不起啊。
    就算辉煌点数够用,换出化肥生产线,那还得整个发电厂呢。
    但粮食的问题必须解决,这是明郑面临最大的问题。
    军队需要粮食,老百姓需要粮食,他得想办法搞定呀。
    正所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等等,红薯。
    郑克臧心生一计。
    番薯在明万历时期就传入华夏了,而且传入的过程非常传奇。
    番薯这玩意原产地是美洲,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带货,全球或多或少都有番薯的身影。
    多年在吕宋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和他的儿子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作物,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而且不挑土地。
    于是他俩决心把甘薯引进大明,以缓解家乡山多田少、粮食不足的现状。
    然而,当时的西班牙殖民者视甘薯为奇货,“禁不令出境”。
    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于1593年初夏,巧妙躲过西班牙人关卡的检查,“始得渡海”。
    但是呢,番薯这玩意作为主食味道不如米和麦,初期没得到大明人的重视,老百姓种植的欲望不高。
    到清朝时,大清的皇帝们看重红薯的高产量,才得以大规模推广。
    根据《清稗类钞·植物类》记载:“康熙时,圣祖命于中州等地,给种教艺,俾佐粒食,自此广布蕃滋,直隶、江苏、山东等省亦皆种之。”
    当时南方不少省份,番薯种植已经比较普遍,并成为贫苦人家口粮的重要组成部分。
    雍正三年(1725年),福建巡抚黄国财奏折中说:“查泉州府属之惠安、同安、金门沿海处所,去冬番薯歉收,今春又值米贵,近海穷民不无艰苦。”。
    此外,雍正六年(1728年)两广总督孔毓珣奏:“查潮州民间原多种番薯,以代米粮,现俱大收,每筋卖钱一文,黄冈、碣石一带每十斤卖钱七文,约计一人一日之食,费钱不过一二文。”
    可见,到雍正年间,番薯已经成为下层百姓日常食物,尤其是在发生水旱灾荒的年份,更是成为救饥度荒的救命之物。
    当时很多有远见的地方官员也逐渐意识到番薯的重要性,如乾隆十二年的安徽巡抚潘思榘就要求全省种植番薯。
    如此种种,连皇帝本人也逐渐意识到番薯是个好东西。
    乾隆五十年,乾隆皇帝下诏以朝廷的力量推广番薯。
    在上谕中,乾隆皇帝对山东按察使陆燿进行了表彰,说他总结番薯种植经验的《甘薯录》通俗易懂,命令“多为刊刻”,“颁行各府州县,分发传钞,使皆知种薯之利,多为栽种”。
    同时要求,中原地方官员大力推广番薯。
    另外,其他未曾遭灾的省份,也要把《甘薯录》“多为刊布传钞,使民间共知其利,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将此传谕知之。”
    由于有着来自最高层的关注,番薯逐渐在京畿地区和中原等地大规模地推广开来,成为下层百姓的主要食物之一。
    与小麦大米等传统农作物相比,番薯不与主要粮食作物争地,且种植技术相对简单,对气候和雨水要求也不高,可以这样说,番薯对于清代养活亿万下层百姓,功不可没。
    郑克臧想到这里,有一个大胆的方案。
    那就是兑换大量番薯和土豆的种子,在春耕的时候推广一波。
    等番薯和土豆丰收之后,把它们加工一下,变成番薯粉和土豆粉,不就是主食了。
    当然,不能完全替代水稻。
    因为过度食用番薯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番薯本身钾含量较高,过量食用的话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胸闷,长期食用对肾脏也有不利影响。
    再加上番薯本身口感较甜,吃多了会影响消化系统,造成胃酸,甚至会引发胃溃疡。
    肥料的问题还是要解决!
    怎么办呢?
    化肥郑克臧是不敢想,那么天然肥料呢。
    最好的天然肥料是鸟粪,郑克臧在后世可是听说,19世纪南美各国还因为鸟粪发生过两次战争。
    郑克臧赶紧在系统商城花了5点数,购买了亚洲鸟粪资源分布图,惊喜地发现南海诸岛盛产鸟粪!
    据明代中后期航海着作《顺风相送》记载:“船到七洲洋(今西沙群岛海域)及外罗等处……船身若贪东,则海水黑青,鸭头鸟多……船行正路,见鸟尾带箭是正路。”
    清初海洋学家陈伦炯在所着《海国闻见录》中记载:“沙有海鸟,大小不同,少见人,遇舟飞宿,人捉不识惧,博其背吐鱼虾以为羹”。
    可见,当时西沙群岛的鸟类众多,并以浅滩上的鱼虾为食,天长日久就在它们栖身的岛礁上形成了厚厚的鸟粪层。
    这些鸟粪含有丰富的磷酸盐物质,是天然的优质磷肥和磷矿资源。
    郑克臧:“芜湖!起飞!”
    除了分布图之外,系统还赠送了一份关于南海鸟粪的资料。
    看完之后,郑克臧气得手抖:“可恶的倭人。”
    资料记载,对于南海鸟粪这块肥肉,自甲午华倭战争后,一直觊觎侵占华国丰富资源的东瀛自然不会视而不见。
    1907年,东瀛商人西泽吉次侵占东沙群岛岛礁。
    1917年,东瀛商人平田末治乘“南兴丸”窜到西沙群岛。
    1919年,东瀛在南平岛修建码头。
    1921年,东瀛始在南沙太平岛、西沙群岛盗采鸟粪与海产。
    1929年东瀛已在南沙盗采鸟粪磷矿2.6万余吨。
    1938年7月,东瀛“南洋公司”从南沙太平岛盗走鸟粪6.7万吨。
    整个二十世纪上半叶,东瀛国共从南海攫取鸟粪资源20余万吨。
    这还只是有记载的统计数字!
    还好现在被他郑克臧发现了,就让南海鸟粪成为他复兴华夏的助力吧!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shop:8081/xs/3/3411/224413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shop:8081/3/3411/224413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