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回:办私塾鼎力积善德 试蒙童惊叹宋家后(上)
推荐阅读:道爷下山、野路子出马仙、离婚独美,前夫和儿子悔断肠、云鬓娇!睁眼重回嫁给国舅第三年、全民转职:他们叫我智械天灾、火红年代,我带空间去下乡、崩坏:伪物的残存、御兽:我把残翼天使养成终焉之神、四合院:悠哉年代、无敌监正,开局镇守人间百年、
《梦幻楼阁》:
第二十二回:办私塾鼎力积善德,试蒙童惊叹宋家后
话说那梁架倾倒,宋守道奋力用肩支撑才使那几个木匠逃脱,免于受伤。众木匠见那几百斤重的梁架将宋守道跐破了脸,砸伤了肩,那鲜血从脸颊和肩头涌了出来,便纷纷赶过来扛的扛撑的撑,把压在守道肩头的梁架抬起来撑牢固。赵木匠看着宋守道那跐破的脸颊和砸伤的肩头愧疚地说:
“守道,您看不知我哪个龟孙徒弟把支架弄倒,你为了救我徒弟,被砸成这样子。要不是你舍身搭救,怕我这仨徒儿就砸得这辈子不说事了。我老赵头干了几十年木匠活,可从来没见过您这样贤德的东家。这盖房的工钱您就扣吧,权当扣这钱是给您买些鸡蛋鱼肉补身子。这房子的成色您就放心吧,要是有一点含糊就是我老赵头坏良心,我就把我全……”
“老赵大叔,您别说啥啦,俺宋家自打迁民到这里,几辈人都积德行善,为了给俺盖房能让砸伤这些大哥兄弟吗?俺不搭救那才真对不起列祖列宗呀。”宋守道听赵木匠还要往下说下去,急忙抢说道。
那仨被搭救的木匠听到师傅为了感谢他们的恩人把自家都赌上了,便忙赶过来要给宋守道跪谢。
宋守道见状急忙拉起说:“小兄弟,你们这是干啥呀,这样不是要折我宋守道的寿吗?要是再这样,大哥我可是真生气了。”
这仨徒弟手足无措,不知说啥是好。
赵木匠便对这仨徒弟说:“快去干活吧,师傅教你们的是手艺,这宋家人教你们的可是德性呀,咱手艺人就要讲艺德呀。”
仨徒弟异口同声道:“师傅,俺们记住啦。”
听说宋守道被梁架砸伤,宋守法扔下犁杖赤着脚跑了回来。进到家院他看到宋守道脸颊跐破的皮,肩上砸伤流着的血,心疼地说:“守道,你怎么啦?咱快到老郎中那看看吧。为盖楼院让兄弟你受伤受疼,哥对不住你呀。”
“哥,没事,就是跐破了点皮,兄弟我真得谢你呀,要不是当年你在爹面前说情让我学些武艺,怕兄弟我真的被伤残了。就仗着我学的这点武功挡了架,哥您就别再说愧疚的话了,你看你脊梁晒脱了皮,浑身上下跟个土人一样,不也是为了这个家吗?”宋守道动情地对宋守法说道。
这一下宋守道舍身救人的美德传遍了远庄近村三乡四邻,宋家的名声鼓噪了起来。
那在宋家帮忙的短工更是勤恳劳作,协力农耕。那在建筑楼院的匠人们亦是精道于艺,倾心树栋梁,使得楼院修建日益加快。
转眼间到了秋收季节,那棒锤粗的玉米棒子垂首倒悬在躯杆,只等农夫收获归仓。那狗尾巴粗的金黄穗体,额首亟盼主人刈割回屯。那一朵朵盛开的棉花洁如云朵飘浮田陌,顾首主人採撷来日织纺成帛。那高过人头的芝麻杆上一个连一个的芝麻角儿顺着粗壮的躯干向上攀连着,那角儿体肥饱满开怀畅笑,籽粒丰腴弥漫油香。那铺如金黄绒毡的豆地,金黄的叶子下爬满茎杆的豆角鼓胀着肚子,那鼓胀的肚体内金豆圆圆欲破壳,粒粒盈盈皆乳浆。
到了“露湿秋香撒满地,蓄哞人欢农时忙”,秋野里又现出了采撷云棉,刈豆萁,刈芝麻,掰玉米,割谷子的繁忙景象。给守法家打短工的乡民更是乐于助忙。转眼间,秋粮入屯,冬播又始,到了寒露时节,那曾铺金撒银的田地已播下麦子,那麦子破土而出,针芽上又挂上了一颗颗露珠儿。原野景色现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农田秋野农夫们正是:
炎阳汗水如雨注,
足踏田陌手更忙。
播下粒粒辛劳粟,
遍地秋实一片黄。
又逢撷果倍忙时,
秋收入仓万石粮。
再说宋家楼院,随着星转斗移,匠人们精心日作,高台门楼已筑就,托起门楼的两厢砖墙墙平角直,那东墙刻有“寿”字,西墙刻有“福”字,雕工极致,欲与逃户地那军营门庭媲精。门楼上那由赵木匠亲自到阁老庄请昔日翰林编修进士赐书的“积善人家”鎏金匾额熠熠生辉。推开散着柏木清香的油漆大门,四根圆滑溜顺的秋木立柱被油漆得光滑如镜。迎门的照壁宽丈五,高丈余,镶嵌在照壁中方正的精美砖雕一刀刀凝聚着赵木匠终生手艺集结的匠心,四角四只意寓“遍福”的蝙蝠栩栩,振翅欲飞。由圆形相连的“卍”字巧妙地连成一体,寓意“福贵不断头”。圆型处雕刻成品字形排列,右雕寿桃,左雕佛手果,上雕石榴。那寿桃丰盈饱满使人观之垂诞,那佛手果双手合抱成揖,使人感到礼仪德性,那石榴果实硕硕,使人看了顿生殷富之情。前来观赏者皆赞叹不已,言造形之美,做工之细,在远乡近邻前所未有,赵木匠听了自然心中十分舒坦。进得院来,东西两厢房已成,青砖青瓦色泽青素,木门木窗阔绰大方。从正堂那穿堂过庭的门洞里可看到那正在砌砖的三层主楼已垒到了二层,墙厚三尺。在那三尺厚的门口处,赵木匠特意砌留了一个四寸粗细的圆洞。宋守道当时不解这洞为何意。赵木匠说这叫门栓洞,当你把楼门关上后插上门栓,再用粗细与这栓洞相容的石柱或榆木柱置于这栓洞内,以防盗贼撬拴进入楼内。守道一听深为赵木匠这精心设计所感动。这正是“以诚换诚诚则己,以骗予骗骗己人”。这赵木匠又把这楼防火防盗抗地动的匠心对宋守道细说一遍,更使宋守道动心不已,酒肉招待这些匠人便不在话下。
赵木匠看到宋家像宾朋一样尊重他,像好友一样款待他的徒儿们,更是盛情难却。便把他一生从业建过的房舍、楼宇、庭堂、军营、寺院、祠堂、民居搜肠刮肚地想了几个夜晚,于那油梓下涂描绘画了一张又一张一处处楼院相连的楼院图交给宋守法、宋守道,并对他们说,这楼院既是每处自成一体,又设有旁门甬道院院相连,既能互通来往,又能使盗贼、入侵者迷途难归。守法和守道听了甚喜,把这楼院图精心保存,并立志宋家要代代相传,世世修建。这话暂且按下不提。
话说自宋億德洪武三年从山西移民到这里,宋家人丁兴旺,后裔继嗣祖训,欲予大展鸿鹄之志,自八世、九世先后移居密县超化、郑州等十几个村落,散居各地,但时常往来,于那仓王祖坟拜谒,以思先祖恩典不忘。从宋寨走出的后裔人才济济,至宋氏祠堂建成庆典,拜祖时方显出宋氏人脉,光宗耀祖十分显赫,且看以后慢慢道来。
“荷净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是苏轼咏秋的诗,真的把个秋色绘画得格外绝美。“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不正是农夫们望着秋收硕果的喜悦心境吗?宋守法、宋守道家秋收后种完麦,更好的收获又到来了,这正是做麻糖的好季节。
寒露过后,霜降开始,宋家的宅院里就传来了马拉石碾的“叽叽”声,火烧灶锅的“噼剥”声,缸捞麦芽淋水的“哗哗”声和刀切麻糖的“嚓嚓”声,一时间糖坊里弥漫着麻糖的香味和打工者戏乐的欢声笑语。经营麻糖的商户在糖坊铺子里络绎不绝,糖坊生意又红红火火起来。
发完一批年前*麻糖商户的货,店铺稍微静了一点。
宋守法很吃力地记着来订麻糖的人名单,手捏着毛笔重似千斤,那字写的大小不一,横躺竖卧的。
宋守道进门看到哥那么吃力地在记帐,似有所悟地说:“哥,咱地在不断置办增多,这楼院这盖起来了,这麻糖生意也一年比一年好,可我总感觉缺点啥?”
“缺啥呀?缺啥就买,这柜里有钱,你就说吧!”宋守法听说缺点啥,停下费力记着的帐单对宋守道说道。
“我说的是这里缺这个。”宋守道用手指头指了一下脑壳,又指了指宋守法记着的账簿。
宋守法有点不解地说:“守道,哥的帐记错了吗?咱哥俩可是从来没翻过脸,亲兄弟明记帐嘛,要是哪笔记错了,你就给哥直说出来,别指指戳戳的,哥我脑瓜笨啊。”
听到哥误解了他的意思,宋守道急忙直说道:“哥,您真错了。”
“我真错了?”宋守法听宋守道这么一说有点愕然。
“是真错了,兄弟我不是说您帐记错了,是您把兄弟我的意思说错了。”宋守道说道。
“错到哪就直说吧,别绕来绕去把哥弄迷糊了。”宋守法真诚地说。
宋守道笑了笑说:“我是说咱家啥都有了,就缺有学问的人。您看您那字写得一个个躺着睡大觉,那东庄王大哥家咋写了个王字,后边画的是啥呀?”
宋守法再一看那记帐单也笑了,说:“王大哥叫王狗,我不会写那狗字,就画了条狗。兄弟你说对了,我也想着那五个孩子可不能再当瞪眼瞎,你看《三字经》咱背得滚瓜烂熟,可那些字真让咱写出来,我可是写不出来呀。”
“我是想咱家出点钱办个私塾学堂,一来让咱那孩子有处读书,别再跑到那东马庄去了,路远咱不放心。二来把咱村的孩子也都叫来在这学堂读书,有钱家的就让他们拿点塾师钱,没钱的咱把塾师的束修钱垫上,一年也就几石麦。这请的塾师要钱咱就给纹银,不要钱咱就给粮食,反正咱家啥都有。这学堂除训示道德规范,处世做人的道理外,也能让村里的小孩们都能识几个字,知道自己的名字,会记个帐。要是有孩子能读书做官,赴京赶考就更好了。”守道说得有板有眼。
99mk.cc。wap.99mk.cc
第二十二回:办私塾鼎力积善德,试蒙童惊叹宋家后
话说那梁架倾倒,宋守道奋力用肩支撑才使那几个木匠逃脱,免于受伤。众木匠见那几百斤重的梁架将宋守道跐破了脸,砸伤了肩,那鲜血从脸颊和肩头涌了出来,便纷纷赶过来扛的扛撑的撑,把压在守道肩头的梁架抬起来撑牢固。赵木匠看着宋守道那跐破的脸颊和砸伤的肩头愧疚地说:
“守道,您看不知我哪个龟孙徒弟把支架弄倒,你为了救我徒弟,被砸成这样子。要不是你舍身搭救,怕我这仨徒儿就砸得这辈子不说事了。我老赵头干了几十年木匠活,可从来没见过您这样贤德的东家。这盖房的工钱您就扣吧,权当扣这钱是给您买些鸡蛋鱼肉补身子。这房子的成色您就放心吧,要是有一点含糊就是我老赵头坏良心,我就把我全……”
“老赵大叔,您别说啥啦,俺宋家自打迁民到这里,几辈人都积德行善,为了给俺盖房能让砸伤这些大哥兄弟吗?俺不搭救那才真对不起列祖列宗呀。”宋守道听赵木匠还要往下说下去,急忙抢说道。
那仨被搭救的木匠听到师傅为了感谢他们的恩人把自家都赌上了,便忙赶过来要给宋守道跪谢。
宋守道见状急忙拉起说:“小兄弟,你们这是干啥呀,这样不是要折我宋守道的寿吗?要是再这样,大哥我可是真生气了。”
这仨徒弟手足无措,不知说啥是好。
赵木匠便对这仨徒弟说:“快去干活吧,师傅教你们的是手艺,这宋家人教你们的可是德性呀,咱手艺人就要讲艺德呀。”
仨徒弟异口同声道:“师傅,俺们记住啦。”
听说宋守道被梁架砸伤,宋守法扔下犁杖赤着脚跑了回来。进到家院他看到宋守道脸颊跐破的皮,肩上砸伤流着的血,心疼地说:“守道,你怎么啦?咱快到老郎中那看看吧。为盖楼院让兄弟你受伤受疼,哥对不住你呀。”
“哥,没事,就是跐破了点皮,兄弟我真得谢你呀,要不是当年你在爹面前说情让我学些武艺,怕兄弟我真的被伤残了。就仗着我学的这点武功挡了架,哥您就别再说愧疚的话了,你看你脊梁晒脱了皮,浑身上下跟个土人一样,不也是为了这个家吗?”宋守道动情地对宋守法说道。
这一下宋守道舍身救人的美德传遍了远庄近村三乡四邻,宋家的名声鼓噪了起来。
那在宋家帮忙的短工更是勤恳劳作,协力农耕。那在建筑楼院的匠人们亦是精道于艺,倾心树栋梁,使得楼院修建日益加快。
转眼间到了秋收季节,那棒锤粗的玉米棒子垂首倒悬在躯杆,只等农夫收获归仓。那狗尾巴粗的金黄穗体,额首亟盼主人刈割回屯。那一朵朵盛开的棉花洁如云朵飘浮田陌,顾首主人採撷来日织纺成帛。那高过人头的芝麻杆上一个连一个的芝麻角儿顺着粗壮的躯干向上攀连着,那角儿体肥饱满开怀畅笑,籽粒丰腴弥漫油香。那铺如金黄绒毡的豆地,金黄的叶子下爬满茎杆的豆角鼓胀着肚子,那鼓胀的肚体内金豆圆圆欲破壳,粒粒盈盈皆乳浆。
到了“露湿秋香撒满地,蓄哞人欢农时忙”,秋野里又现出了采撷云棉,刈豆萁,刈芝麻,掰玉米,割谷子的繁忙景象。给守法家打短工的乡民更是乐于助忙。转眼间,秋粮入屯,冬播又始,到了寒露时节,那曾铺金撒银的田地已播下麦子,那麦子破土而出,针芽上又挂上了一颗颗露珠儿。原野景色现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农田秋野农夫们正是:
炎阳汗水如雨注,
足踏田陌手更忙。
播下粒粒辛劳粟,
遍地秋实一片黄。
又逢撷果倍忙时,
秋收入仓万石粮。
再说宋家楼院,随着星转斗移,匠人们精心日作,高台门楼已筑就,托起门楼的两厢砖墙墙平角直,那东墙刻有“寿”字,西墙刻有“福”字,雕工极致,欲与逃户地那军营门庭媲精。门楼上那由赵木匠亲自到阁老庄请昔日翰林编修进士赐书的“积善人家”鎏金匾额熠熠生辉。推开散着柏木清香的油漆大门,四根圆滑溜顺的秋木立柱被油漆得光滑如镜。迎门的照壁宽丈五,高丈余,镶嵌在照壁中方正的精美砖雕一刀刀凝聚着赵木匠终生手艺集结的匠心,四角四只意寓“遍福”的蝙蝠栩栩,振翅欲飞。由圆形相连的“卍”字巧妙地连成一体,寓意“福贵不断头”。圆型处雕刻成品字形排列,右雕寿桃,左雕佛手果,上雕石榴。那寿桃丰盈饱满使人观之垂诞,那佛手果双手合抱成揖,使人感到礼仪德性,那石榴果实硕硕,使人看了顿生殷富之情。前来观赏者皆赞叹不已,言造形之美,做工之细,在远乡近邻前所未有,赵木匠听了自然心中十分舒坦。进得院来,东西两厢房已成,青砖青瓦色泽青素,木门木窗阔绰大方。从正堂那穿堂过庭的门洞里可看到那正在砌砖的三层主楼已垒到了二层,墙厚三尺。在那三尺厚的门口处,赵木匠特意砌留了一个四寸粗细的圆洞。宋守道当时不解这洞为何意。赵木匠说这叫门栓洞,当你把楼门关上后插上门栓,再用粗细与这栓洞相容的石柱或榆木柱置于这栓洞内,以防盗贼撬拴进入楼内。守道一听深为赵木匠这精心设计所感动。这正是“以诚换诚诚则己,以骗予骗骗己人”。这赵木匠又把这楼防火防盗抗地动的匠心对宋守道细说一遍,更使宋守道动心不已,酒肉招待这些匠人便不在话下。
赵木匠看到宋家像宾朋一样尊重他,像好友一样款待他的徒儿们,更是盛情难却。便把他一生从业建过的房舍、楼宇、庭堂、军营、寺院、祠堂、民居搜肠刮肚地想了几个夜晚,于那油梓下涂描绘画了一张又一张一处处楼院相连的楼院图交给宋守法、宋守道,并对他们说,这楼院既是每处自成一体,又设有旁门甬道院院相连,既能互通来往,又能使盗贼、入侵者迷途难归。守法和守道听了甚喜,把这楼院图精心保存,并立志宋家要代代相传,世世修建。这话暂且按下不提。
话说自宋億德洪武三年从山西移民到这里,宋家人丁兴旺,后裔继嗣祖训,欲予大展鸿鹄之志,自八世、九世先后移居密县超化、郑州等十几个村落,散居各地,但时常往来,于那仓王祖坟拜谒,以思先祖恩典不忘。从宋寨走出的后裔人才济济,至宋氏祠堂建成庆典,拜祖时方显出宋氏人脉,光宗耀祖十分显赫,且看以后慢慢道来。
“荷净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是苏轼咏秋的诗,真的把个秋色绘画得格外绝美。“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不正是农夫们望着秋收硕果的喜悦心境吗?宋守法、宋守道家秋收后种完麦,更好的收获又到来了,这正是做麻糖的好季节。
寒露过后,霜降开始,宋家的宅院里就传来了马拉石碾的“叽叽”声,火烧灶锅的“噼剥”声,缸捞麦芽淋水的“哗哗”声和刀切麻糖的“嚓嚓”声,一时间糖坊里弥漫着麻糖的香味和打工者戏乐的欢声笑语。经营麻糖的商户在糖坊铺子里络绎不绝,糖坊生意又红红火火起来。
发完一批年前*麻糖商户的货,店铺稍微静了一点。
宋守法很吃力地记着来订麻糖的人名单,手捏着毛笔重似千斤,那字写的大小不一,横躺竖卧的。
宋守道进门看到哥那么吃力地在记帐,似有所悟地说:“哥,咱地在不断置办增多,这楼院这盖起来了,这麻糖生意也一年比一年好,可我总感觉缺点啥?”
“缺啥呀?缺啥就买,这柜里有钱,你就说吧!”宋守法听说缺点啥,停下费力记着的帐单对宋守道说道。
“我说的是这里缺这个。”宋守道用手指头指了一下脑壳,又指了指宋守法记着的账簿。
宋守法有点不解地说:“守道,哥的帐记错了吗?咱哥俩可是从来没翻过脸,亲兄弟明记帐嘛,要是哪笔记错了,你就给哥直说出来,别指指戳戳的,哥我脑瓜笨啊。”
听到哥误解了他的意思,宋守道急忙直说道:“哥,您真错了。”
“我真错了?”宋守法听宋守道这么一说有点愕然。
“是真错了,兄弟我不是说您帐记错了,是您把兄弟我的意思说错了。”宋守道说道。
“错到哪就直说吧,别绕来绕去把哥弄迷糊了。”宋守法真诚地说。
宋守道笑了笑说:“我是说咱家啥都有了,就缺有学问的人。您看您那字写得一个个躺着睡大觉,那东庄王大哥家咋写了个王字,后边画的是啥呀?”
宋守法再一看那记帐单也笑了,说:“王大哥叫王狗,我不会写那狗字,就画了条狗。兄弟你说对了,我也想着那五个孩子可不能再当瞪眼瞎,你看《三字经》咱背得滚瓜烂熟,可那些字真让咱写出来,我可是写不出来呀。”
“我是想咱家出点钱办个私塾学堂,一来让咱那孩子有处读书,别再跑到那东马庄去了,路远咱不放心。二来把咱村的孩子也都叫来在这学堂读书,有钱家的就让他们拿点塾师钱,没钱的咱把塾师的束修钱垫上,一年也就几石麦。这请的塾师要钱咱就给纹银,不要钱咱就给粮食,反正咱家啥都有。这学堂除训示道德规范,处世做人的道理外,也能让村里的小孩们都能识几个字,知道自己的名字,会记个帐。要是有孩子能读书做官,赴京赶考就更好了。”守道说得有板有眼。
99mk.cc。wap.99mk.cc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shop:8081/xs/23/23010/952859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shop:8081/23/23010/952859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