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回 勤耕耘汗洒禾苗地 善积德肩下救匠人(下)
推荐阅读:道爷下山、野路子出马仙、离婚独美,前夫和儿子悔断肠、云鬓娇!睁眼重回嫁给国舅第三年、全民转职:他们叫我智械天灾、火红年代,我带空间去下乡、崩坏:伪物的残存、御兽:我把残翼天使养成终焉之神、四合院:悠哉年代、无敌监正,开局镇守人间百年、
烈日当空,骄阳似火。烈日与劳累使得宋守法浑身上下都汗如雨下,汗水顺着他那暴着青筋的胳膊涔涔流淌,流在了手上,从手上又顺着犁把子流到了犁杖上,从犁杖上流到了那湿润的土地中,滋润着土地,滋润着耕耘播种的禾苗儿。
话说这里庄户人家有个规矩,每到农忙收种时节,因活重活累,干到半晌天都要往地里送点吃食茶水以补充劳累带来的饥渴。守法和雇来的短工扛着犁耙牵着大青骡子和几头黄牛下了地,秀兰和春花妯娌俩就支起了鏊子烙起了油饼,那芝麻香油把个面团浸润地直流油,摊在鏊子上“吱吱”作响,那喷喷的香味在院中弥漫着。半个时辰不到,那油饼就叠起来有一尺多厚,又趁火烧了两大瓦罐壶槐豆茶水,把那油饼分装进两个竹篮里,妯娌俩分别提着壶挎着篮要送食送茶到田地去。
这时守法的大儿子宋龙,守道的大儿子宋楷跑过来说“伯母”,“婶母”,“俺们也到田里去。”
“咋不到学堂去呀?”秀兰问宋龙道。
“先生说,农忙种地时让我们到田地里看看那地里的活和书上写的是不是一样。”守法的大儿子宋龙说。
“楷,你和龙就领着弟弟们玩吧,别让磕着碰着了。”春花对宋楷说。
“娘,三个小弟弟在东院,俺李奶奶引着玩呢。俺也到地里看看大伯是咋干农活的。看见伯母和您到地里送饼迸水就想起先生教俺吟唱的书了。”守道儿子宋楷说。
“先生教你们吟唱的是啥呀?”春花问儿子道。
宋楷挺直了腰,一本正经地吟唱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苛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宋楷吟唱着就要提娘手中那大壶茶水。
“楷儿,这水罐沉,你提不动。”春花瞧着懂事的孩子心疼地说。
“那我㧟篮子。”宋楷夺过娘胳膊上的馍篮。
宋龙见弟弟㧟馍篮,也从秀兰胳膊上夺过馍篮挎在了小胳膊上,然后说道:“娘,俺也吟唱一段先生教俺的读书吧?”
秀兰笑嘻嘻地说:“你会吗?”
宋龙㧟着馍篮,一本正经地站立着吟唱道:
“土龙朝祀雨,田火夜驱蝗。
木落孤村迥,原高百草黄。
乱鸦鸣古堞,寒雀聚空仓。
桑野人行馌,鱼陂鸟下梁。
晚烟茅店月,初日枣林霜。
瑾户催寒候,丛祠祷岁穰。
不妨行览物,山水正苍茫。“
宋龙字正腔圆一字一板地吟唱道。
春花听得有些懵懂,问道:“这是啥意思呀?”
宋楷抢着说:“意思是说咱农户人家垒起土龙祭告求雨,到了夜里就点火烧蚂蚱。孤零的村子树叶落了,草也黄了。先生说这是说咱农户人家的苦处。墙倒屋塌,一群老鸹和小虫围着没有粮食的仓库乱叫着。咱农户们下田送饭,长期干旱河里的水都干了。先生还说,‘晚烟茅店月,初日枣林霜’是说到了晚上做饭的烟升起来了,到了早上日头红了,咱农户一天天地过着不易的忧伤生活。‘瑾户催寒候,丛祠祷岁穰’是说咱农户人家到了秋冬时候把荆条编的门糊上泥巴避寒气,到小庙里求告神明,盼来年有好收成。”
“‘不妨行览物,山水正苍茫’是说这写书的人到咱农户庄里走走看看。先生说是写书的对咱农户种地的感觉。”宋龙抢着说道。
看到这么年幼的孩子就懂事知礼,习文学问。春花对秀兰说:“嫂子,咱是斗大的字不识一升,这以后咱就是把孩子养大,教育的事是他哥俩的事呀。”
秀兰点点头:“弟妹,龙和楷他爹虽说没上过私塾学,可那《三字经》背得滚瓜烂熟,字字句句说的就是让咋做好人,咋办善事,咋积好德呀。”
春花说:“咋不是呀,俺学了真些时还背不囫囵棱整,您看这俩孩,点到哪就熟背如流呀。”
“那咱就考考他俩?”秀兰和春花边走边说道。
“好,就点头个字,看他俩背的咋样啊。”春花笑着说。
“龙、楷,你婶母,你娘要你俩背《三字经》,我点一个字,你们俩能点到哪背到哪吗?”秀兰对跑在前面的宋龙和宋楷说。
“中。”宋龙说。
“娘,您点吧。”宋楷说。
春花笑了笑说:“让楷先背,昔。”
宋楷紧接着背诵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春花对宋龙说:“龙,你背。玉。”
宋龙紧接着背诵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於亲,所当执。”
春花对宋楷道:“楷,融。”
宋楷紧接着道:“融四岁,能让梨,弟於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宋龙不等提问便接上道:“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宋楷亦接上道:“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兄弟俩㧟着馍篮,此起彼伏地吟颂接对着《三字经》前行着。
妯娌俩提着水壶,聆听着孩子们雅趣的童声紧跟着,向那烈日酷晒下人们扬鞭耕耘着的田地走去。
再说宋守道在家盖楼院的事。按说这麦收过后秋种在即,本是以种地谋生的匠人们该回家种地了,等农闲之时再以垒砖砌瓦的手艺赚些零用钱花。可那领班的赵木匠年事已高,农活是干不动了,再说这宋家楼院要由他画制图样,精雕细刻是光靠力气不能赶出来的活。于是就要徒弟们先回家,种完地后再赶建这楼院,那些砖雕之类的精活就由他在这儿先做做。可有个徒弟说:“家中农活有人干,师傅一人在这怪孤独的。”说是想跟师傅在这做些先期的木工活,实际上是想把师傅那远近闻名的砖雕绝技学到手。因能盖起这楼院的庄户人家还不多,他就想趁盖这宋家楼院学几招。赵木匠看着这徒弟学艺心切便同意陪他留下。可其他的十几个徒弟看这徒弟留下了,也想跟着师傅学几手,一个又一个亦想留下。最后那俩家里力丁少的徒弟见师兄师弟都留在这里盖楼院,唯恐师傅赚他们弃师兄弟不顾亦就留了下来,这样修建宋家楼院便没因农忙停顿下来。
宋守道看着一个个跟师傅学那砖瓦工的,研砖洗面筋胶接砖的,那木工做门窗拉锯刮刨子的,看着师傅在那胶接好的砖板上绘制图样又精雕细凿的,听着师傅指点凿眼锯榫的,汗流着,眼盯着,手里活儿忙乎着,一点都不懈怠,心里很是感动,就让村里杀猪的屠户宰了一头大猪送来,又让邻村那瓜地的老刘头担来一挑红砂瓤的西瓜,一个个切开又一块块送到那忙活着的匠人手里。
赵木匠看到宋守道如此贴切地尊重他们,便对宋守道说:“守道,你家积德行善是好人啊,门楼上那‘积善人家’四个大字我要亲自到新郑阁老庄请阁老高拱的家人书写,我亲自执刀精雕。当年我给你爹说过的话,就用我这手艺再卖卖老吧。别看我们是下力人,可也是有情有德的人啊。你这样对待我一群徒弟,要是把活做的粗了,俺这心里就愧呀。”
“老赵先生,我宋守道虽没上过私塾,没读过五经四书,可一本《三字经》就让我感到做人的尺寸了。‘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呀,您要是能请那阁老庄阁老高拱手下的侍生赐书门楼匾额的字,这润笔费我家出,我亲自雇辆车送您去回。”宋守道诚挚地对赵木匠说。
“哎,守道啊,就叫我木匠头吧。那先生是你叫别人的,我可担当不起。这字我会请阁老庄那人写的。当年建逃户地那军营时高首辅已告老还乡了,一次张首辅到阁老庄拜见那高拱高首辅时见他庭堂里雕刻的空心镂花断了几处,那时新郑城内还没能找到雕那镂花的高手。张首辅回到逃户地军营里,看到后府庭那精美的镂花木雕,问那管家游七是谁雕的。游七就指了指正在安装廊道窗棂的我说:‘是这木匠徒弟。’张首辅便走到我面前温情地问我:‘是你雕刻的这镂花吗?’我当时以为出啥错了,吓得不敢吭声,只是点了点头。张大人转身对游七说:‘七管家,明天派个车轿,把这师傅送到新郑高家庄高首辅宅第,让这小师傅把高师尊那几处断掉的镂花木雕雕好安上。高师尊告老还乡今非昔比了,若是在京城他执掌朝政时,这些碎活还用得着他央告我操心吗?哎,这人哪,权在人情旺,权消人情薄呀,不知以后我会落到啥田地呀。’张大人说这话时摇着头,听他话音很是痛心。第二天那游管家真派了辆车轿把我拉到新郑阁老庄。现在想起坐那车轿里面真是个美呀,软软的坐垫往后一靠,可比那坐轿颠得头晕脑胀的舒坦多了,可那驾车的把式说这是军营最赖的车,是拉东西杂用的车。要是能坐上余娘……他说了半个字急忙捂住嘴转了话头说:‘到了,你快去修,修好了我还拉你回去。’我进了阁老庄,那管家正为这镂花掉了四处找不到能工巧匠发愁,我便把张大人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后就像吃了你家麻糖,那胖乎乎的脸上不大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说:‘算高首辅没白教张居正这个学生呀,师生之情比金贵呀。’我看了看那木雕跟军营里一模一样,就用带去的秋木板、渡锯、下凿细刻起来。不到半晌工夫就把那几个坏掉的镂花刻好装上。我临走时那管家很是过意不去,就对我说:‘我给你写几个字吧。’我一想咱也不是读书人,要那字干啥。就对他说我是木匠,常给人家盖门楼刻匾额,真要是有人求我时,您就给我写几个字吧。这胖管家闭着眼睛说:‘写匾额我有几个不写,恶人家不写,贪官家不写,泼皮赖三字不写,还有……’我没等他说完就走了,心想不就几个字嘛,还有那么多规矩。坐到车轿上那把式问我:‘阁老家赏赐你点什么呀?’我说要给我写几个字,我一个匠人又不识几个字,要那字干啥?可那把式就跟丢了啥宝贝一样,很可惜地说:‘你真傻,他那字在京城是求之不得的,多少在朝达官贵人抬着金银财宝求他他都不写啊。’这时我才想起那胖管家说的几不写啦,看来他也是个清官呀。”赵木匠一气说了一大通。
宋守道急忙给赵木匠递上红砂瓤西瓜,他一大口咬去那瓜瓤尖,二口吞到瓤中间,三口就见青瓜皮了。
宋守道看着赵木匠这么干渴,说道:“慢慢吃,多着哪,不行再让老刘头送一挑来。”
赵木匠用手一捊嘴角笑道:“好长时间没喷过这事啦,那是没逢知己。好长时间没吃过这么好瓤口的西瓜了,那是俺们穷匠人被人看不起,他们有好瓜也不让俺们吃呀。”
“赵老大叔,俺没进过那军营,没见过大世面。俺家盖楼院是几代先人留下的口传,俺不是图的啥宣富,就是为先人争口气。先人说‘成功者肯找方法,失败者因赖借口’,俺就记住这话,还要传下去。您刚说阁老庄那管家写字在京城都恁有名气,抬金银财宝都不写,咱就别求他了,咱没有金银财宝,再说就是有金银财宝写几个字,挂到门楼上那是烧个啥呀?”
“守道,我问你家是恶人吗?”赵木匠说。
宋守道摇摇头说:“不是。”
“你家是贪官吗?”赵木匠又问。
宋守道摇摇头说:“更不是。”
“你家是泼皮赖三吗?”赵木匠又问。
宋守道摇摇头说:“俺家跟泼皮赖三不沾边。”
赵木匠哈哈一笑:“这就对啦。我当年从阁老庄回咱这的路上听那把式说那高首辅的管家为人正派,办事公道,对贪官坏人可恶啦,在当朝被排挤,一气之下就随高首辅回到新郑阁老庄躲避恶人对他的啥,哦,那把式说躲避恶人对他的诬陷啦。”
宋守道点了点头,看来真是和张首辅张大人一样是个好官呀。
“守道,他当他的官,咱做咱的民,好官不好官咱不管,可‘积善人家’这几个字我就管了,要是他不给写呀,我就用凿子把我给他刻那几个镂花剔掉。”赵木匠笑着说。
“赵老大叔,您要是给他剔掉,那我家不就成恶人,就成泼皮赖三了吗?”宋守道一本正经地说。
“哈哈,守道你真是个大好人,那缺德的事我会干吗?你家这积善人家在密县县东都是出了名的,他会不写吗?”赵木匠也一本正经地说。
就在这时从大梁那边传来一阵嚷叫声:“快躲,快躲,快躲开!”
赵木匠和宋守道听到这喊声急忙往那边看去。原来支着那已凿榫成架大梁的支杆被人撞倒了,那大梁慢慢倾歪着,可在梁架下做门窗的木匠却全然不知。若这梁架倒下,那仨木匠必被砸在梁下。说时迟,那时快,宋守道凭他学过的武功,一个箭步蹿了过去,用他的肩膀撑住了倒下的梁架,梁架下的仨木匠逃了出来,那粗大的梁架重重地砸在了宋守道的肩上,血顺着宋守道的脸颊流了出来。
这正是:
建楼先立德,做事先做人。
世世善为本,代代承祖训。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99mk.cc。wap.99mk.cc
话说这里庄户人家有个规矩,每到农忙收种时节,因活重活累,干到半晌天都要往地里送点吃食茶水以补充劳累带来的饥渴。守法和雇来的短工扛着犁耙牵着大青骡子和几头黄牛下了地,秀兰和春花妯娌俩就支起了鏊子烙起了油饼,那芝麻香油把个面团浸润地直流油,摊在鏊子上“吱吱”作响,那喷喷的香味在院中弥漫着。半个时辰不到,那油饼就叠起来有一尺多厚,又趁火烧了两大瓦罐壶槐豆茶水,把那油饼分装进两个竹篮里,妯娌俩分别提着壶挎着篮要送食送茶到田地去。
这时守法的大儿子宋龙,守道的大儿子宋楷跑过来说“伯母”,“婶母”,“俺们也到田里去。”
“咋不到学堂去呀?”秀兰问宋龙道。
“先生说,农忙种地时让我们到田地里看看那地里的活和书上写的是不是一样。”守法的大儿子宋龙说。
“楷,你和龙就领着弟弟们玩吧,别让磕着碰着了。”春花对宋楷说。
“娘,三个小弟弟在东院,俺李奶奶引着玩呢。俺也到地里看看大伯是咋干农活的。看见伯母和您到地里送饼迸水就想起先生教俺吟唱的书了。”守道儿子宋楷说。
“先生教你们吟唱的是啥呀?”春花问儿子道。
宋楷挺直了腰,一本正经地吟唱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苛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宋楷吟唱着就要提娘手中那大壶茶水。
“楷儿,这水罐沉,你提不动。”春花瞧着懂事的孩子心疼地说。
“那我㧟篮子。”宋楷夺过娘胳膊上的馍篮。
宋龙见弟弟㧟馍篮,也从秀兰胳膊上夺过馍篮挎在了小胳膊上,然后说道:“娘,俺也吟唱一段先生教俺的读书吧?”
秀兰笑嘻嘻地说:“你会吗?”
宋龙㧟着馍篮,一本正经地站立着吟唱道:
“土龙朝祀雨,田火夜驱蝗。
木落孤村迥,原高百草黄。
乱鸦鸣古堞,寒雀聚空仓。
桑野人行馌,鱼陂鸟下梁。
晚烟茅店月,初日枣林霜。
瑾户催寒候,丛祠祷岁穰。
不妨行览物,山水正苍茫。“
宋龙字正腔圆一字一板地吟唱道。
春花听得有些懵懂,问道:“这是啥意思呀?”
宋楷抢着说:“意思是说咱农户人家垒起土龙祭告求雨,到了夜里就点火烧蚂蚱。孤零的村子树叶落了,草也黄了。先生说这是说咱农户人家的苦处。墙倒屋塌,一群老鸹和小虫围着没有粮食的仓库乱叫着。咱农户们下田送饭,长期干旱河里的水都干了。先生还说,‘晚烟茅店月,初日枣林霜’是说到了晚上做饭的烟升起来了,到了早上日头红了,咱农户一天天地过着不易的忧伤生活。‘瑾户催寒候,丛祠祷岁穰’是说咱农户人家到了秋冬时候把荆条编的门糊上泥巴避寒气,到小庙里求告神明,盼来年有好收成。”
“‘不妨行览物,山水正苍茫’是说这写书的人到咱农户庄里走走看看。先生说是写书的对咱农户种地的感觉。”宋龙抢着说道。
看到这么年幼的孩子就懂事知礼,习文学问。春花对秀兰说:“嫂子,咱是斗大的字不识一升,这以后咱就是把孩子养大,教育的事是他哥俩的事呀。”
秀兰点点头:“弟妹,龙和楷他爹虽说没上过私塾学,可那《三字经》背得滚瓜烂熟,字字句句说的就是让咋做好人,咋办善事,咋积好德呀。”
春花说:“咋不是呀,俺学了真些时还背不囫囵棱整,您看这俩孩,点到哪就熟背如流呀。”
“那咱就考考他俩?”秀兰和春花边走边说道。
“好,就点头个字,看他俩背的咋样啊。”春花笑着说。
“龙、楷,你婶母,你娘要你俩背《三字经》,我点一个字,你们俩能点到哪背到哪吗?”秀兰对跑在前面的宋龙和宋楷说。
“中。”宋龙说。
“娘,您点吧。”宋楷说。
春花笑了笑说:“让楷先背,昔。”
宋楷紧接着背诵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春花对宋龙说:“龙,你背。玉。”
宋龙紧接着背诵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於亲,所当执。”
春花对宋楷道:“楷,融。”
宋楷紧接着道:“融四岁,能让梨,弟於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宋龙不等提问便接上道:“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宋楷亦接上道:“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兄弟俩㧟着馍篮,此起彼伏地吟颂接对着《三字经》前行着。
妯娌俩提着水壶,聆听着孩子们雅趣的童声紧跟着,向那烈日酷晒下人们扬鞭耕耘着的田地走去。
再说宋守道在家盖楼院的事。按说这麦收过后秋种在即,本是以种地谋生的匠人们该回家种地了,等农闲之时再以垒砖砌瓦的手艺赚些零用钱花。可那领班的赵木匠年事已高,农活是干不动了,再说这宋家楼院要由他画制图样,精雕细刻是光靠力气不能赶出来的活。于是就要徒弟们先回家,种完地后再赶建这楼院,那些砖雕之类的精活就由他在这儿先做做。可有个徒弟说:“家中农活有人干,师傅一人在这怪孤独的。”说是想跟师傅在这做些先期的木工活,实际上是想把师傅那远近闻名的砖雕绝技学到手。因能盖起这楼院的庄户人家还不多,他就想趁盖这宋家楼院学几招。赵木匠看着这徒弟学艺心切便同意陪他留下。可其他的十几个徒弟看这徒弟留下了,也想跟着师傅学几手,一个又一个亦想留下。最后那俩家里力丁少的徒弟见师兄师弟都留在这里盖楼院,唯恐师傅赚他们弃师兄弟不顾亦就留了下来,这样修建宋家楼院便没因农忙停顿下来。
宋守道看着一个个跟师傅学那砖瓦工的,研砖洗面筋胶接砖的,那木工做门窗拉锯刮刨子的,看着师傅在那胶接好的砖板上绘制图样又精雕细凿的,听着师傅指点凿眼锯榫的,汗流着,眼盯着,手里活儿忙乎着,一点都不懈怠,心里很是感动,就让村里杀猪的屠户宰了一头大猪送来,又让邻村那瓜地的老刘头担来一挑红砂瓤的西瓜,一个个切开又一块块送到那忙活着的匠人手里。
赵木匠看到宋守道如此贴切地尊重他们,便对宋守道说:“守道,你家积德行善是好人啊,门楼上那‘积善人家’四个大字我要亲自到新郑阁老庄请阁老高拱的家人书写,我亲自执刀精雕。当年我给你爹说过的话,就用我这手艺再卖卖老吧。别看我们是下力人,可也是有情有德的人啊。你这样对待我一群徒弟,要是把活做的粗了,俺这心里就愧呀。”
“老赵先生,我宋守道虽没上过私塾,没读过五经四书,可一本《三字经》就让我感到做人的尺寸了。‘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呀,您要是能请那阁老庄阁老高拱手下的侍生赐书门楼匾额的字,这润笔费我家出,我亲自雇辆车送您去回。”宋守道诚挚地对赵木匠说。
“哎,守道啊,就叫我木匠头吧。那先生是你叫别人的,我可担当不起。这字我会请阁老庄那人写的。当年建逃户地那军营时高首辅已告老还乡了,一次张首辅到阁老庄拜见那高拱高首辅时见他庭堂里雕刻的空心镂花断了几处,那时新郑城内还没能找到雕那镂花的高手。张首辅回到逃户地军营里,看到后府庭那精美的镂花木雕,问那管家游七是谁雕的。游七就指了指正在安装廊道窗棂的我说:‘是这木匠徒弟。’张首辅便走到我面前温情地问我:‘是你雕刻的这镂花吗?’我当时以为出啥错了,吓得不敢吭声,只是点了点头。张大人转身对游七说:‘七管家,明天派个车轿,把这师傅送到新郑高家庄高首辅宅第,让这小师傅把高师尊那几处断掉的镂花木雕雕好安上。高师尊告老还乡今非昔比了,若是在京城他执掌朝政时,这些碎活还用得着他央告我操心吗?哎,这人哪,权在人情旺,权消人情薄呀,不知以后我会落到啥田地呀。’张大人说这话时摇着头,听他话音很是痛心。第二天那游管家真派了辆车轿把我拉到新郑阁老庄。现在想起坐那车轿里面真是个美呀,软软的坐垫往后一靠,可比那坐轿颠得头晕脑胀的舒坦多了,可那驾车的把式说这是军营最赖的车,是拉东西杂用的车。要是能坐上余娘……他说了半个字急忙捂住嘴转了话头说:‘到了,你快去修,修好了我还拉你回去。’我进了阁老庄,那管家正为这镂花掉了四处找不到能工巧匠发愁,我便把张大人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后就像吃了你家麻糖,那胖乎乎的脸上不大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说:‘算高首辅没白教张居正这个学生呀,师生之情比金贵呀。’我看了看那木雕跟军营里一模一样,就用带去的秋木板、渡锯、下凿细刻起来。不到半晌工夫就把那几个坏掉的镂花刻好装上。我临走时那管家很是过意不去,就对我说:‘我给你写几个字吧。’我一想咱也不是读书人,要那字干啥。就对他说我是木匠,常给人家盖门楼刻匾额,真要是有人求我时,您就给我写几个字吧。这胖管家闭着眼睛说:‘写匾额我有几个不写,恶人家不写,贪官家不写,泼皮赖三字不写,还有……’我没等他说完就走了,心想不就几个字嘛,还有那么多规矩。坐到车轿上那把式问我:‘阁老家赏赐你点什么呀?’我说要给我写几个字,我一个匠人又不识几个字,要那字干啥?可那把式就跟丢了啥宝贝一样,很可惜地说:‘你真傻,他那字在京城是求之不得的,多少在朝达官贵人抬着金银财宝求他他都不写啊。’这时我才想起那胖管家说的几不写啦,看来他也是个清官呀。”赵木匠一气说了一大通。
宋守道急忙给赵木匠递上红砂瓤西瓜,他一大口咬去那瓜瓤尖,二口吞到瓤中间,三口就见青瓜皮了。
宋守道看着赵木匠这么干渴,说道:“慢慢吃,多着哪,不行再让老刘头送一挑来。”
赵木匠用手一捊嘴角笑道:“好长时间没喷过这事啦,那是没逢知己。好长时间没吃过这么好瓤口的西瓜了,那是俺们穷匠人被人看不起,他们有好瓜也不让俺们吃呀。”
“赵老大叔,俺没进过那军营,没见过大世面。俺家盖楼院是几代先人留下的口传,俺不是图的啥宣富,就是为先人争口气。先人说‘成功者肯找方法,失败者因赖借口’,俺就记住这话,还要传下去。您刚说阁老庄那管家写字在京城都恁有名气,抬金银财宝都不写,咱就别求他了,咱没有金银财宝,再说就是有金银财宝写几个字,挂到门楼上那是烧个啥呀?”
“守道,我问你家是恶人吗?”赵木匠说。
宋守道摇摇头说:“不是。”
“你家是贪官吗?”赵木匠又问。
宋守道摇摇头说:“更不是。”
“你家是泼皮赖三吗?”赵木匠又问。
宋守道摇摇头说:“俺家跟泼皮赖三不沾边。”
赵木匠哈哈一笑:“这就对啦。我当年从阁老庄回咱这的路上听那把式说那高首辅的管家为人正派,办事公道,对贪官坏人可恶啦,在当朝被排挤,一气之下就随高首辅回到新郑阁老庄躲避恶人对他的啥,哦,那把式说躲避恶人对他的诬陷啦。”
宋守道点了点头,看来真是和张首辅张大人一样是个好官呀。
“守道,他当他的官,咱做咱的民,好官不好官咱不管,可‘积善人家’这几个字我就管了,要是他不给写呀,我就用凿子把我给他刻那几个镂花剔掉。”赵木匠笑着说。
“赵老大叔,您要是给他剔掉,那我家不就成恶人,就成泼皮赖三了吗?”宋守道一本正经地说。
“哈哈,守道你真是个大好人,那缺德的事我会干吗?你家这积善人家在密县县东都是出了名的,他会不写吗?”赵木匠也一本正经地说。
就在这时从大梁那边传来一阵嚷叫声:“快躲,快躲,快躲开!”
赵木匠和宋守道听到这喊声急忙往那边看去。原来支着那已凿榫成架大梁的支杆被人撞倒了,那大梁慢慢倾歪着,可在梁架下做门窗的木匠却全然不知。若这梁架倒下,那仨木匠必被砸在梁下。说时迟,那时快,宋守道凭他学过的武功,一个箭步蹿了过去,用他的肩膀撑住了倒下的梁架,梁架下的仨木匠逃了出来,那粗大的梁架重重地砸在了宋守道的肩上,血顺着宋守道的脸颊流了出来。
这正是:
建楼先立德,做事先做人。
世世善为本,代代承祖训。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99mk.cc。wap.99mk.cc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shop:8081/xs/23/23010/952859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shop:8081/23/23010/952859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