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祭祖先重回洪洞地 学做糖巧使拜师计(上)
推荐阅读:道爷下山、野路子出马仙、离婚独美,前夫和儿子悔断肠、云鬓娇!睁眼重回嫁给国舅第三年、全民转职:他们叫我智械天灾、火红年代,我带空间去下乡、崩坏:伪物的残存、御兽:我把残翼天使养成终焉之神、四合院:悠哉年代、无敌监正,开局镇守人间百年、
《梦幻楼阁》:
第十回:祭祖先重回洪洞地学做糖巧使拜师计
却说云兴和长兴相想把爹的棺椁移至禹州,不料被建兴得知,搭草庵护坟茔,筑假坟,吟唱《三字经》感化俩兄弟,才使得长兴和云兴消了移棺之心。兄弟三人相约商定,每逢父母忌日都要密县、禹州两地来往祭拜父母,以慰父母在天之灵,因为在他们身上都流着母亲的血,长着父亲的骨。他们都是宋家的后代,是宋氏宗祖一脉相承。自此后,兄弟三人时常往来,相互帮衬,并相互励志要干出名堂,传承后代,生儿育女为宋家光宗耀祖。这励志的承诺果然应真,建兴、云兴、长兴的后人在以后的年月里铸治家之志,立报国之心,先后都出了显赫中华的名人,真正为先祖宋億德扬名耀宗,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却说建兴与兰妮成婚后第二年便生下一子,单字叫龙。建兴不愧熟颂《三字经》,心领其经魂,把儿子起名叫龙就是要儿子像龙那样腾空凌云,潜海闹波,用凌云豪壮的大气光耀宋家大业。云兴和长兴也先后娶妻生子,他们互致道贺后,亦先后娶妻生子命名。云兴之子单字叫凤,为百鸟之首,百鸟朝凤寓意吉祥福禄。长兴生子叫彪,他想让儿子就像他本人一样秉性彪悍,要儿子把宋家名堂彪炳千古,流芳后代。儿子们自然秉承祖业,各自干出一番事业,其后我们慢慢道来。
花开两枝,先说建兴。
建兴按照爹的遗言勤耕于宋寨的田地,其年老天有眼风调雨顺,地里的庄稼在他和兰妮的辛苦耕作之下连年都获得了好收成,粮囤的粮食冒了尖,灶锅里的饭菜油水不断,鸡鸭鹅牛“呱呱”“喔喔”“哞哞”乱叫,新盖的三间新房比爹在世时蜗居那草房强了许多。每当农闲之时,建兴总要搬个小椅子坐在那一嘟噜一嘟噜的葡萄架下,看着一串串发紫透红的葡萄,心里荡漾起一种硕果于心的笑容。
这时已长到七八岁的宋龙跑了过来,拉着爹的手说:“爹,啥时间咱也能修个高门台,盖个大房子,还有盖个啥楼,在楼上能看到禹州的奶奶,看到你常说的山西老家呀?”
儿子的话勾起了爹的嘱托,是呀,啥时能为儿孙们盖上新瓦房,筑起大楼房啊。
这时兰妮从外边挑着一担柴走了进来,她放下柴担,小龙便搬了凳子过去。
兰妮抚摸着龙儿的脑袋欣喜地夸奖道:“我儿子真懂事呀。”
小龙说:“娘,爹教俺《三字经》说‘融四岁,能让梨’,还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俺都七岁啦,能不孝敬爹娘吗?”
兰妮把小龙揽在怀里,亲昵地说:“好儿子,你老奶奶没白教你爹,你没白学会爹的话,咱宋家就要出有出息,有骨气的人。”
小龙挣开兰妮搂抱的怀,对娘说道:“娘,我要爹盖大房,还盖楼房,在楼上能看到禹州的老奶奶,能看到山西的老家,还能看到北边的三老爷,东边的二老爷。”
兰妮问:“什么北边的三老爷,东边的二老爷?”
小龙说:“是爹给我说的,二老爷叫億仁,三老爷叫億孝。老爷爷从山西迁到这,没有二老爷和三老爷抬着奶奶生下爹就没有爹,没有爹就没有我。”
兰妮把小龙又拉到怀里,眼里含着泪说:“好儿子,做人就要知恩图报,记得二爷、三老爷和老奶奶的恩德,好好做人,传好咱宋家的血脉,娘就宽心了。”
“娘,您说盖不盖楼房呀,你要不盖,长大了我就盖。”
“可咱家还不富,就靠种地打粮食难呀。”兰妮无奈地说。
这时建兴说:“他娘,爹在世时说过想做麻糖、灶糖,咱家有这些粮食,爹说过老家山西的麻糖很出名,主要是谷子和大麦,咱家的谷圈冒尖了,粜出去又卖不上大价钱,要是用这谷子做麻糖赚得会比粜出去挣的多。”
“你又不会做麻糖,山西老家的麻糖你没见过,也没吃过,你又不知道咋做的。咱庄稼人就种好地吧,盖房盖楼没钱就慢慢聚,咱这一点家业可是赔不起呀。”兰妮说。
“爹说过,山西老家做生意经商在全国可是出名的。人家会做成的生意咱咋做不成?山西麻糖没见过,没吃过,我想回趟山西老家,一来祭祭奶奶,二来就看看咋做麻糖学一学,庄户人靠地里刨食,发不了家呀。”建兴说。
“建兴,俺知道你有孝心,更摸着你像爹那样想办事会办成的倔脾气,要想回老家看看奶奶就回去一趟吧,咱宋家的祖宗不能忘呀。”兰妮知道建兴说啥话像板上钉钉,说过的话不会变,于是安慰他说。
“现在到山西官道上有驿站了,回去也方便,我少则十几天,多则不会过月。这些时苞谷灌浆,谷子长粒,田地里没啥事。还有要是云兴和长兴回来了就说我做啥啥了,千万别说我回山西老家了,免得俩兄弟操心。别让龙儿乱跑,苞谷棵子高,别让他跑进地里玩钻进去出不来,到时候你操大心。”建兴嘱咐道。
兰妮说:“你就安心去吧,早去早回,别让我操心挂肚的。还有我给你烙些烙馍,不会长毛,你到驿站里用热水泡泡就会吃。还有能吃热饭就买着吃,富路穷家,出门了就别可惜那几文钱。”
建兴说:“我知道了。”
说话间,宋建兴就带着兰妮烙的烙馍,背着简单的行李上路了。顺着官道驿站不用问路,日行夜宿,七八天就到了山西洪洞。
话说到了建文元年(1398),洪武驾崩,洪洞移民仍在进行之中。建兴到了广济寺旁大槐树下,只见移民夫离妻别,子分母散,悲痛之极,令人心寒。看到这一切,建兴联想到当年爹娘及二叔、三叔离别之情分外感到凄楚心酸。
这时一个兵卒见建兴肩背包袱,就上前问道:“你是哪村的,还不快快到移民局签到,在此观看什么?”
建兴说:“俺是从河南来的,到老家祭祖的。”
这兵卒一听是移民的后代前来拜祖,便问道:“老家是哪村的?”
建兴说:“俺爹娘和二叔、三叔是洪武三年迁走的,那时娘刚怀上俺,听爹说家是南宋村的。”
这兵卒听说是南宋村的倒亲情起来,说道:“我也是南宋村的,那年皇上把村里乡民骗到这,说来大槐树下就不移民,后来全村的人大都来了,只剩下走不动的老人。迁民一走那村里就绝户了。破房破院的,你就别祭啥祖啦。真想祭祖,你看那里有个祭祖牌楼,就到那里拜拜吧,这些年返乡祭祖的人都在那里烧香磕头,祭奠先人。”
建兴顺着这兵卒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有一座砖垒的牌坊。他听了这兵卒的话感到人生地不熟要想找到老家的奶奶不是易事,于是就向这牌楼走来。
来到牌楼,只见牌下有一尊大香炉,香炉后有一幢石碑,石碑上刻着碑文“古大槐树处”,石碑上方有一横匾,横匾上写着“寻根祭祖”,两边的黑漆木柱上写着楹联。建兴只见那字是曲曲弯弯,一个也认识不得。碑前的香炉内香灰厚积,插满香柱的香火冒着缕缕青烟,在飘荡升腾着,仿佛是一个个魂灵萦绕着当年离开这里时对故土的魂牵梦绕。
建兴在一边的售香处买了三柱大香和黄表纸冥,点燃香柱,烧着纸冥,嘴里喃喃祈语:“奶奶,爷爷,宋家的祖先宗氏,我叫宋建兴,我来给您们上香祭拜了。愿您们在天安度,保佑咱们宋家人丁兴旺,财运亨通,后人腾达。”说罢,恭敬地磕了头。看着他插烧的三柱高香,那袅袅升腾的蓝烟扶摇直上。他听人说过,烧香者只要烟气直上,其运宏通,后人必有大福。看到那升腾的蓝烟,建兴心中升起一种快慰。
烧罢高香,建兴正要向人打听哪里有做麻糖,忽听有高声喊道:“山西洪洞麻糖,脆香酥口,食后无渣,不垫牙不哏牙,老少皆宜,价钱公道,童叟无欺。麻糖,麻粮,洪洞麻糖。”
建兴听到这叫卖声真是喜出望外,循着喊声向那卖麻糖的人走去。
只见这卖麻糖的人年约五十有余,蓄着一撮小胡子,头戴一顶西瓜帽,身穿黑色长袍,腰扎一条蓝布巾。他面前并列摆放着两只木箱,木箱上是两个托盘,托盘里摆着涂着*的麻糖。这卖麻糖的老者见建兴走来,急忙从托盘里拿起一支麻糖一折两段,这麻糖果然脆酥,折断的茬口一下四裂开来,脆酥的糖末纷纷落了一地。他递给建兴一支说道:“小弟兄,你尝尝咱山西有名的麻糖,是咱山西的谷子做的。这山西的谷子做出来的糖啊,粥啊,还有饼啊,地道的香甜,全国有名,就连皇上老子也要咱山西进贡这小米呀。”
建兴接过这卖麻糖的老汉递过来的麻糖,放进嘴里用牙一嗑,全都酥了,品味其味真是脆香可口,无渣不粘牙,咽到肚子满嘴喷香。比起那次在洪山庙门口买那灶糖真是没法比。
“大叔,这麻糖多少钱一斤?”建兴问。
“二文钱一斤,要多的还便宜。货真价实,不耍称杆,咱山西人经商就讲个诚信。小兄弟要多少?你说。”卖麻糖老汉说着就拿出一个黄色粗绵纸放在称盘里,掂起称就要称糖。
“大叔,这一斤谷子能做多少麻糖?”建兴问道。
卖糖老汉一听这话愣了一下,有点生气地说:“你是干啥的?是诚心买糖啊,还是找茬子搅和我的生意?”
建兴见卖麻糖老汉生气了,忙把自己的想法对老汉说了说。
99mk.cc。wap.99mk.cc
第十回:祭祖先重回洪洞地学做糖巧使拜师计
却说云兴和长兴相想把爹的棺椁移至禹州,不料被建兴得知,搭草庵护坟茔,筑假坟,吟唱《三字经》感化俩兄弟,才使得长兴和云兴消了移棺之心。兄弟三人相约商定,每逢父母忌日都要密县、禹州两地来往祭拜父母,以慰父母在天之灵,因为在他们身上都流着母亲的血,长着父亲的骨。他们都是宋家的后代,是宋氏宗祖一脉相承。自此后,兄弟三人时常往来,相互帮衬,并相互励志要干出名堂,传承后代,生儿育女为宋家光宗耀祖。这励志的承诺果然应真,建兴、云兴、长兴的后人在以后的年月里铸治家之志,立报国之心,先后都出了显赫中华的名人,真正为先祖宋億德扬名耀宗,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却说建兴与兰妮成婚后第二年便生下一子,单字叫龙。建兴不愧熟颂《三字经》,心领其经魂,把儿子起名叫龙就是要儿子像龙那样腾空凌云,潜海闹波,用凌云豪壮的大气光耀宋家大业。云兴和长兴也先后娶妻生子,他们互致道贺后,亦先后娶妻生子命名。云兴之子单字叫凤,为百鸟之首,百鸟朝凤寓意吉祥福禄。长兴生子叫彪,他想让儿子就像他本人一样秉性彪悍,要儿子把宋家名堂彪炳千古,流芳后代。儿子们自然秉承祖业,各自干出一番事业,其后我们慢慢道来。
花开两枝,先说建兴。
建兴按照爹的遗言勤耕于宋寨的田地,其年老天有眼风调雨顺,地里的庄稼在他和兰妮的辛苦耕作之下连年都获得了好收成,粮囤的粮食冒了尖,灶锅里的饭菜油水不断,鸡鸭鹅牛“呱呱”“喔喔”“哞哞”乱叫,新盖的三间新房比爹在世时蜗居那草房强了许多。每当农闲之时,建兴总要搬个小椅子坐在那一嘟噜一嘟噜的葡萄架下,看着一串串发紫透红的葡萄,心里荡漾起一种硕果于心的笑容。
这时已长到七八岁的宋龙跑了过来,拉着爹的手说:“爹,啥时间咱也能修个高门台,盖个大房子,还有盖个啥楼,在楼上能看到禹州的奶奶,看到你常说的山西老家呀?”
儿子的话勾起了爹的嘱托,是呀,啥时能为儿孙们盖上新瓦房,筑起大楼房啊。
这时兰妮从外边挑着一担柴走了进来,她放下柴担,小龙便搬了凳子过去。
兰妮抚摸着龙儿的脑袋欣喜地夸奖道:“我儿子真懂事呀。”
小龙说:“娘,爹教俺《三字经》说‘融四岁,能让梨’,还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俺都七岁啦,能不孝敬爹娘吗?”
兰妮把小龙揽在怀里,亲昵地说:“好儿子,你老奶奶没白教你爹,你没白学会爹的话,咱宋家就要出有出息,有骨气的人。”
小龙挣开兰妮搂抱的怀,对娘说道:“娘,我要爹盖大房,还盖楼房,在楼上能看到禹州的老奶奶,能看到山西的老家,还能看到北边的三老爷,东边的二老爷。”
兰妮问:“什么北边的三老爷,东边的二老爷?”
小龙说:“是爹给我说的,二老爷叫億仁,三老爷叫億孝。老爷爷从山西迁到这,没有二老爷和三老爷抬着奶奶生下爹就没有爹,没有爹就没有我。”
兰妮把小龙又拉到怀里,眼里含着泪说:“好儿子,做人就要知恩图报,记得二爷、三老爷和老奶奶的恩德,好好做人,传好咱宋家的血脉,娘就宽心了。”
“娘,您说盖不盖楼房呀,你要不盖,长大了我就盖。”
“可咱家还不富,就靠种地打粮食难呀。”兰妮无奈地说。
这时建兴说:“他娘,爹在世时说过想做麻糖、灶糖,咱家有这些粮食,爹说过老家山西的麻糖很出名,主要是谷子和大麦,咱家的谷圈冒尖了,粜出去又卖不上大价钱,要是用这谷子做麻糖赚得会比粜出去挣的多。”
“你又不会做麻糖,山西老家的麻糖你没见过,也没吃过,你又不知道咋做的。咱庄稼人就种好地吧,盖房盖楼没钱就慢慢聚,咱这一点家业可是赔不起呀。”兰妮说。
“爹说过,山西老家做生意经商在全国可是出名的。人家会做成的生意咱咋做不成?山西麻糖没见过,没吃过,我想回趟山西老家,一来祭祭奶奶,二来就看看咋做麻糖学一学,庄户人靠地里刨食,发不了家呀。”建兴说。
“建兴,俺知道你有孝心,更摸着你像爹那样想办事会办成的倔脾气,要想回老家看看奶奶就回去一趟吧,咱宋家的祖宗不能忘呀。”兰妮知道建兴说啥话像板上钉钉,说过的话不会变,于是安慰他说。
“现在到山西官道上有驿站了,回去也方便,我少则十几天,多则不会过月。这些时苞谷灌浆,谷子长粒,田地里没啥事。还有要是云兴和长兴回来了就说我做啥啥了,千万别说我回山西老家了,免得俩兄弟操心。别让龙儿乱跑,苞谷棵子高,别让他跑进地里玩钻进去出不来,到时候你操大心。”建兴嘱咐道。
兰妮说:“你就安心去吧,早去早回,别让我操心挂肚的。还有我给你烙些烙馍,不会长毛,你到驿站里用热水泡泡就会吃。还有能吃热饭就买着吃,富路穷家,出门了就别可惜那几文钱。”
建兴说:“我知道了。”
说话间,宋建兴就带着兰妮烙的烙馍,背着简单的行李上路了。顺着官道驿站不用问路,日行夜宿,七八天就到了山西洪洞。
话说到了建文元年(1398),洪武驾崩,洪洞移民仍在进行之中。建兴到了广济寺旁大槐树下,只见移民夫离妻别,子分母散,悲痛之极,令人心寒。看到这一切,建兴联想到当年爹娘及二叔、三叔离别之情分外感到凄楚心酸。
这时一个兵卒见建兴肩背包袱,就上前问道:“你是哪村的,还不快快到移民局签到,在此观看什么?”
建兴说:“俺是从河南来的,到老家祭祖的。”
这兵卒一听是移民的后代前来拜祖,便问道:“老家是哪村的?”
建兴说:“俺爹娘和二叔、三叔是洪武三年迁走的,那时娘刚怀上俺,听爹说家是南宋村的。”
这兵卒听说是南宋村的倒亲情起来,说道:“我也是南宋村的,那年皇上把村里乡民骗到这,说来大槐树下就不移民,后来全村的人大都来了,只剩下走不动的老人。迁民一走那村里就绝户了。破房破院的,你就别祭啥祖啦。真想祭祖,你看那里有个祭祖牌楼,就到那里拜拜吧,这些年返乡祭祖的人都在那里烧香磕头,祭奠先人。”
建兴顺着这兵卒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有一座砖垒的牌坊。他听了这兵卒的话感到人生地不熟要想找到老家的奶奶不是易事,于是就向这牌楼走来。
来到牌楼,只见牌下有一尊大香炉,香炉后有一幢石碑,石碑上刻着碑文“古大槐树处”,石碑上方有一横匾,横匾上写着“寻根祭祖”,两边的黑漆木柱上写着楹联。建兴只见那字是曲曲弯弯,一个也认识不得。碑前的香炉内香灰厚积,插满香柱的香火冒着缕缕青烟,在飘荡升腾着,仿佛是一个个魂灵萦绕着当年离开这里时对故土的魂牵梦绕。
建兴在一边的售香处买了三柱大香和黄表纸冥,点燃香柱,烧着纸冥,嘴里喃喃祈语:“奶奶,爷爷,宋家的祖先宗氏,我叫宋建兴,我来给您们上香祭拜了。愿您们在天安度,保佑咱们宋家人丁兴旺,财运亨通,后人腾达。”说罢,恭敬地磕了头。看着他插烧的三柱高香,那袅袅升腾的蓝烟扶摇直上。他听人说过,烧香者只要烟气直上,其运宏通,后人必有大福。看到那升腾的蓝烟,建兴心中升起一种快慰。
烧罢高香,建兴正要向人打听哪里有做麻糖,忽听有高声喊道:“山西洪洞麻糖,脆香酥口,食后无渣,不垫牙不哏牙,老少皆宜,价钱公道,童叟无欺。麻糖,麻粮,洪洞麻糖。”
建兴听到这叫卖声真是喜出望外,循着喊声向那卖麻糖的人走去。
只见这卖麻糖的人年约五十有余,蓄着一撮小胡子,头戴一顶西瓜帽,身穿黑色长袍,腰扎一条蓝布巾。他面前并列摆放着两只木箱,木箱上是两个托盘,托盘里摆着涂着*的麻糖。这卖麻糖的老者见建兴走来,急忙从托盘里拿起一支麻糖一折两段,这麻糖果然脆酥,折断的茬口一下四裂开来,脆酥的糖末纷纷落了一地。他递给建兴一支说道:“小弟兄,你尝尝咱山西有名的麻糖,是咱山西的谷子做的。这山西的谷子做出来的糖啊,粥啊,还有饼啊,地道的香甜,全国有名,就连皇上老子也要咱山西进贡这小米呀。”
建兴接过这卖麻糖的老汉递过来的麻糖,放进嘴里用牙一嗑,全都酥了,品味其味真是脆香可口,无渣不粘牙,咽到肚子满嘴喷香。比起那次在洪山庙门口买那灶糖真是没法比。
“大叔,这麻糖多少钱一斤?”建兴问。
“二文钱一斤,要多的还便宜。货真价实,不耍称杆,咱山西人经商就讲个诚信。小兄弟要多少?你说。”卖麻糖老汉说着就拿出一个黄色粗绵纸放在称盘里,掂起称就要称糖。
“大叔,这一斤谷子能做多少麻糖?”建兴问道。
卖糖老汉一听这话愣了一下,有点生气地说:“你是干啥的?是诚心买糖啊,还是找茬子搅和我的生意?”
建兴见卖麻糖老汉生气了,忙把自己的想法对老汉说了说。
99mk.cc。wap.99mk.cc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shop:8081/xs/23/23010/952851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shop:8081/23/23010/9528517.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