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三字经学吟明礼仪 大旱年欲移密邑地(上)
推荐阅读:道爷下山、野路子出马仙、离婚独美,前夫和儿子悔断肠、云鬓娇!睁眼重回嫁给国舅第三年、全民转职:他们叫我智械天灾、火红年代,我带空间去下乡、崩坏:伪物的残存、御兽:我把残翼天使养成终焉之神、四合院:悠哉年代、无敌监正,开局镇守人间百年、
《梦幻楼阁》:
第六回:三字经学吟明礼仪,大旱年欲移密邑地
话说億德和玉秀随那老妇人来到家中。
原来自村里那大汉喊叫说是来了山西迁民,呼求各家打扫干净的房子,烧些热水款待这些来自远方的乡民时,这老妇人便心里思忖着若是这迁民中有个年轻人能到家里便就认做干儿子,把老头临终时留下的家当赐于来家的人,也好老了有人捧茶端水,死了有个挖抗的人。这么思索着就出了家院来到街上,碰到億德、玉秀真是喜出望外。心里祷告着:老天真是有眼,不该我命中无儿,这没擦屎没把尿没操一点心就把这么个儿子、媳妇接到家,外加一个胖乎乎的小孙子。老妇人心里盼着的事就成真了,是谁都高兴呀。
億德和玉秀进到屋里,老妇人便把那粗布床单铺好,用粗布被子在床上围了个圈,忙接过玉秀怀里的孩子,把个老嘴在孩子脸上亲了一口,乐呵呵地说:“好乖乖,到家啦。”说着把孩子放在了围好的被圈里。
看到老妇人这么无拘无束地对孩子,热心好客地待他们,玉秀情不自禁地落泪了。
老妇人转脸看到,忙问道:“哪儿不得劲?大娘我给你们叫个先生看看。”说着就往外走。
玉秀急忙扶住道:“大娘,不是不舒坦,是俺看见您就像看见娘,想起娘了。”
老妇人笑着说:“哟嗬,俺一看你就是懂事的人,儿行千里母担忧,也是呀,你要是真不嫌弃我,这就是你家,真想娘了,过一段就把你娘接来,俺老姐妹住上屋,你和你男人住东屋,那瓦房可结实呀。”老妇人说着走了出去,不一会儿端着热水进了屋:“先喝口热水,我给孩子炖个鸡蛋,你喂着孩子,我再给你们做顿好吃的。”
玉秀拽住老妇人说:“大娘,您老歇着吧,俺喝口热水就好了。”
老妇人瞪她一眼:“瞎说啥?喝口热水就有奶啦,还是炖鸡蛋呀?”
老妇人这么火辣辣地话语倒使玉秀心里热乎许多,玉秀说道:“要不让俺来吧,俺也会做饭。”
老妇人说:“我一看你就是巧嘴巧手的人,这顿饭我得做,你才来乍到的,以后你再做吧。”老妇人说着走了出去。片刻工夫便把个黑瓷碗里炖好的黄澄澄的鸡蛋端了过来。她吹了一口冒着热气的炖鸡蛋对玉秀说:“吹吹,别让烫着孩子了,小孩子嘴皮嫩。”
玉秀接过碗说道:“娘,俺知道啦。”
老妇人听到玉秀叫娘,乐的合不拢嘴,连声说:“哎,哎,哎。”笑嘻嘻地用湿手拍打着衣裳,又匆匆地走了出去。
億德见老妇人出去,小声对玉秀说:“秀,你也不问问,大娘她姓啥就叫娘?咱可不能改姓呀。”
玉秀说:“看大娘这样热心肠,俺就是把她当咱娘啦,姓啥不姓啥俺才不管哩。”说着冲着億德笑了笑,好像故意气他。
億德一本正经地说:“反正俺不能改姓,俺姓宋,一代一代都不能改。”
玉秀看着億德憨厚朴实的认真劲,笑着说:“不改就不改呗,好像姓宋的就像什么金疙瘩,就那么主贵?你端着碗让我喂喂孩子。”
億德接着碗说:“金贵不金贵俺不懂,反正姓宋不能改。”
玉秀从被窝里抱起孩子,看着孩子那水灵灵的大眼睛说:“你当我没记着三弟的话呀,站不更名,坐不改姓呀。”
提起兄弟,億德自言自语地说:“億仁、億孝不知咋样了,这辈子还能不能见到我那好兄弟。”
玉秀看着“吧嗒”着小嘴吸吮着鸡蛋稀液的婴儿,喃喃道:“孩子是億仁、億孝俩抬着生下来的性命呀。”
这当儿那老妇人把一锅香喷喷的炖鸡肉汤端了过来,一手夹着几个玉米窝窝头。把鸡汤放下说道:“这鸡是自家的,早杀好啦,锅上的水烧把柴就滚了,嫩鸡子一会儿就炖熟了,也没啥佐料就搁撮盐巴,放了些院里摘下的花椒,还不知对不对你们的口味。家里有地,只是我老婆子不会摇耧种麦子,这白面就接不上气,吃个窝窝吧,也减饥呀。”
玉秀见老妇人这么热情地炖鸡汤,更是感动不已地说:“大娘,真是劳苦您了!”
老妇用胸前的遮巾擦了一把手说:“就叫我宋大娘吧,自家人咋说啥苦不苦的?”
億德听到这话急忙问道:“您也姓宋?”
老妇人急忙说道:“是呀,俺爹姓宋,俺娘姓宋,俺那死去的老头也姓宋,俺全家都姓宋。”
原来老妇在灶火上搁上锅,炖上鸡,想和億德和玉秀趁空说几句话热乎热乎,就要进门时听到億德与玉秀那番姓什么的对话。心想这么一对憨厚淳朴,贤惠温柔的好夫妻若不收留下实在可惜,坚决不改姓让人感到他们贤孝不忘祖先恩惠,永记父老的可敬之心,于是就先发于人,看他们再讲些什么。
億德听了老妇人的话,忙说道:“俺也姓宋。”
老妇人接着说道;“那咱就是一家人啦。这是老天爷让咱凑到一起吧。呵呵。”老妇人见億德这么回答乐呵呵地想道,看来他们夫妻二人同意啦。
玉秀倒有心机,看老妇人这般迎合他们的心意是想真心留住他们,心想老妇人这般热心肠,有地种,有房住,还有人照管孩子,说不定迁到地也不会有这般好的家境,于是她便柔情地叫了一声:“娘。”
老妇人听到这话先是一愣,后又连声应道:“哎,哎哎。”后又忙说道:“叫不叫都没啥,只要心里有,心里有就行啦,就行啦。”说话间她转脸看了一下宋億德。
男人嘴贵,不像女人那么口甜,億德腼腆地对老妇人点了点头,“大——娘!”他鼓足勇气喊出了口,为掩饰窘境又转了话题问道:“您方才说种麦耧地是咋地?”
老妇人替玉秀抱着孩子,让玉秀把锅里的鸡汤盛到碗里说:“咱这里种地是先犁地,再耙地,地平了,把麦种装到木耧里,富人家用骡子马拉着耧,穷人家由人拉着耧,那耧铃声响着,‘咣当咣当’就播开啦。那好把式播出来的耧呀,就像木匠打的线,直缕缕的一道一道。咋啦?你不会种地?”
億德忙说:“不是,俺那儿种地呀地块小,都在峁峁梁梁上,改茬翻地都是用镢头掘的,种麦呀,不用您说的啥拉耧,用手把麦种一撒就啥也不管啦,就等麦熟收割了。”
老妇人问:“打罢春儿也不锄地?不施肥?”
億德说:“不,不,咋还锄啥地?施啥肥呀?”
老妇人笑了:“都说你们山西人懒,就那么种庄稼呀,那一亩地能打多少粮食呀?”
宋億德思索了一下:“没算过,也就打一两斗吧?”
老妇人笑着说:“打那么一点儿,俺这儿好地一亩都打一二石呀?”
億德不解地问:“一二石那是多少呀?”
老妇人说:“一石十斗,你算算呗。”
億德一听有点惊喜:“哟,一亩地都打十几斗?”
老妇人说:“把地种好,一亩地打二十几斗的都有呀!”
玉秀看了一下億德对老妇人说:“娘,您看他就知道种地,也不想这孩子长大了教他读书识字,他也想让孩子跟他种一辈子地呀。”
億德听了这话本想说啥,可当着老妇人他说不出些啥,只是闷气地瞅了玉秀一眼,要说的话都在眼神里。
老妇人解围道:“庄户人靠种地过日子,地种了,也能盖个楼瓦雪片的,要说让孩子读书识字也是正路,说不定有学问了,进京赶考中个状元哪。”
玉秀听到这话笑了:“娘,您老通情达理,您咋恁会说哪?”
老妇人说:“不瞒你们说,老婆子娘家爹是教私塾的,《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小时候跟着爹也学了一些,那时娘只让学些针线绣花活儿,说女孩家学识字是坏了什么三纲五常,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也是爹教学子时跟着喊的,意思俺懂,可就是不会写。孩子长大了,我教他学会行不行?”
玉秀高兴地说:“真的吗?”
老妇人说:“你不信?我念给你听听: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老妇人嘟嘟地念了下去,玉秀和億德听得目瞪口呆。
玉秀一听老妇人这般一念信了许多,可她说的是啥,倒真的一句没听懂。于是问道:“娘,您说的是啥意思呀?”
老妇人说:“你们吃着窝窝头,喝着汤,听我一句一句地给你说。”
玉秀接过汤碗,瞪大眼睛看着老妇人。
老妇人用舌头湿了一下嘴唇,学着老父亲的声调拖腔咬字地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说,人生下来是好的,要是不好好教育,好人也会变坏。还有,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就是说,要想使好人不变坏,就要一门心思地去教。还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就是说,以前孟子他娘,搬了三次家就是为给孩子找个好邻居。一次孟子这孩子逃学了,孟母正在织布就割断织的布来教训孟子。还有……”老妇人说的头头是道。
玉秀忙说:“娘,您别说了,您就是俺娘,就是孩子的奶奶,孩子就是您的亲孙子,俺把他就交给您了。”
老妇人接上一句:“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就是说,父母养孩子不调教是爹娘的过失,先生不教好孩子就是先生的懒惰,是我的孙子我能不教好吗?”
玉秀听到这话,把汤碗搁下,急忙跪下说:“娘,儿媳俺就认您做娘了。”
億德见玉秀跪下,也要跪下。
老妇人急忙拽住说:“心里有就行啦就行啦,磕啥头折我寿呀。快喝汤吧,身体强壮了,他爹种好地,你养好孩子,孩子会说话念字识礼,娘我就教他啦。”
却说宋億德和玉秀不改姓不改名在禹州浅井村认这位老妇人做干娘,那差役回到县衙禀报知县,知县大人亦欣然同意。又差那位差役把知县的口信传于浅井那位老妇人、宋億德与玉秀。
这样老妇有了官府口谕放了心,宋億德有了官府的认可,获得应分的耕地与一些资助,也就安心在浅井居家耕作度日生活下去。
99mk.cc。wap.99mk.cc
第六回:三字经学吟明礼仪,大旱年欲移密邑地
话说億德和玉秀随那老妇人来到家中。
原来自村里那大汉喊叫说是来了山西迁民,呼求各家打扫干净的房子,烧些热水款待这些来自远方的乡民时,这老妇人便心里思忖着若是这迁民中有个年轻人能到家里便就认做干儿子,把老头临终时留下的家当赐于来家的人,也好老了有人捧茶端水,死了有个挖抗的人。这么思索着就出了家院来到街上,碰到億德、玉秀真是喜出望外。心里祷告着:老天真是有眼,不该我命中无儿,这没擦屎没把尿没操一点心就把这么个儿子、媳妇接到家,外加一个胖乎乎的小孙子。老妇人心里盼着的事就成真了,是谁都高兴呀。
億德和玉秀进到屋里,老妇人便把那粗布床单铺好,用粗布被子在床上围了个圈,忙接过玉秀怀里的孩子,把个老嘴在孩子脸上亲了一口,乐呵呵地说:“好乖乖,到家啦。”说着把孩子放在了围好的被圈里。
看到老妇人这么无拘无束地对孩子,热心好客地待他们,玉秀情不自禁地落泪了。
老妇人转脸看到,忙问道:“哪儿不得劲?大娘我给你们叫个先生看看。”说着就往外走。
玉秀急忙扶住道:“大娘,不是不舒坦,是俺看见您就像看见娘,想起娘了。”
老妇人笑着说:“哟嗬,俺一看你就是懂事的人,儿行千里母担忧,也是呀,你要是真不嫌弃我,这就是你家,真想娘了,过一段就把你娘接来,俺老姐妹住上屋,你和你男人住东屋,那瓦房可结实呀。”老妇人说着走了出去,不一会儿端着热水进了屋:“先喝口热水,我给孩子炖个鸡蛋,你喂着孩子,我再给你们做顿好吃的。”
玉秀拽住老妇人说:“大娘,您老歇着吧,俺喝口热水就好了。”
老妇人瞪她一眼:“瞎说啥?喝口热水就有奶啦,还是炖鸡蛋呀?”
老妇人这么火辣辣地话语倒使玉秀心里热乎许多,玉秀说道:“要不让俺来吧,俺也会做饭。”
老妇人说:“我一看你就是巧嘴巧手的人,这顿饭我得做,你才来乍到的,以后你再做吧。”老妇人说着走了出去。片刻工夫便把个黑瓷碗里炖好的黄澄澄的鸡蛋端了过来。她吹了一口冒着热气的炖鸡蛋对玉秀说:“吹吹,别让烫着孩子了,小孩子嘴皮嫩。”
玉秀接过碗说道:“娘,俺知道啦。”
老妇人听到玉秀叫娘,乐的合不拢嘴,连声说:“哎,哎,哎。”笑嘻嘻地用湿手拍打着衣裳,又匆匆地走了出去。
億德见老妇人出去,小声对玉秀说:“秀,你也不问问,大娘她姓啥就叫娘?咱可不能改姓呀。”
玉秀说:“看大娘这样热心肠,俺就是把她当咱娘啦,姓啥不姓啥俺才不管哩。”说着冲着億德笑了笑,好像故意气他。
億德一本正经地说:“反正俺不能改姓,俺姓宋,一代一代都不能改。”
玉秀看着億德憨厚朴实的认真劲,笑着说:“不改就不改呗,好像姓宋的就像什么金疙瘩,就那么主贵?你端着碗让我喂喂孩子。”
億德接着碗说:“金贵不金贵俺不懂,反正姓宋不能改。”
玉秀从被窝里抱起孩子,看着孩子那水灵灵的大眼睛说:“你当我没记着三弟的话呀,站不更名,坐不改姓呀。”
提起兄弟,億德自言自语地说:“億仁、億孝不知咋样了,这辈子还能不能见到我那好兄弟。”
玉秀看着“吧嗒”着小嘴吸吮着鸡蛋稀液的婴儿,喃喃道:“孩子是億仁、億孝俩抬着生下来的性命呀。”
这当儿那老妇人把一锅香喷喷的炖鸡肉汤端了过来,一手夹着几个玉米窝窝头。把鸡汤放下说道:“这鸡是自家的,早杀好啦,锅上的水烧把柴就滚了,嫩鸡子一会儿就炖熟了,也没啥佐料就搁撮盐巴,放了些院里摘下的花椒,还不知对不对你们的口味。家里有地,只是我老婆子不会摇耧种麦子,这白面就接不上气,吃个窝窝吧,也减饥呀。”
玉秀见老妇人这么热情地炖鸡汤,更是感动不已地说:“大娘,真是劳苦您了!”
老妇用胸前的遮巾擦了一把手说:“就叫我宋大娘吧,自家人咋说啥苦不苦的?”
億德听到这话急忙问道:“您也姓宋?”
老妇人急忙说道:“是呀,俺爹姓宋,俺娘姓宋,俺那死去的老头也姓宋,俺全家都姓宋。”
原来老妇在灶火上搁上锅,炖上鸡,想和億德和玉秀趁空说几句话热乎热乎,就要进门时听到億德与玉秀那番姓什么的对话。心想这么一对憨厚淳朴,贤惠温柔的好夫妻若不收留下实在可惜,坚决不改姓让人感到他们贤孝不忘祖先恩惠,永记父老的可敬之心,于是就先发于人,看他们再讲些什么。
億德听了老妇人的话,忙说道:“俺也姓宋。”
老妇人接着说道;“那咱就是一家人啦。这是老天爷让咱凑到一起吧。呵呵。”老妇人见億德这么回答乐呵呵地想道,看来他们夫妻二人同意啦。
玉秀倒有心机,看老妇人这般迎合他们的心意是想真心留住他们,心想老妇人这般热心肠,有地种,有房住,还有人照管孩子,说不定迁到地也不会有这般好的家境,于是她便柔情地叫了一声:“娘。”
老妇人听到这话先是一愣,后又连声应道:“哎,哎哎。”后又忙说道:“叫不叫都没啥,只要心里有,心里有就行啦,就行啦。”说话间她转脸看了一下宋億德。
男人嘴贵,不像女人那么口甜,億德腼腆地对老妇人点了点头,“大——娘!”他鼓足勇气喊出了口,为掩饰窘境又转了话题问道:“您方才说种麦耧地是咋地?”
老妇人替玉秀抱着孩子,让玉秀把锅里的鸡汤盛到碗里说:“咱这里种地是先犁地,再耙地,地平了,把麦种装到木耧里,富人家用骡子马拉着耧,穷人家由人拉着耧,那耧铃声响着,‘咣当咣当’就播开啦。那好把式播出来的耧呀,就像木匠打的线,直缕缕的一道一道。咋啦?你不会种地?”
億德忙说:“不是,俺那儿种地呀地块小,都在峁峁梁梁上,改茬翻地都是用镢头掘的,种麦呀,不用您说的啥拉耧,用手把麦种一撒就啥也不管啦,就等麦熟收割了。”
老妇人问:“打罢春儿也不锄地?不施肥?”
億德说:“不,不,咋还锄啥地?施啥肥呀?”
老妇人笑了:“都说你们山西人懒,就那么种庄稼呀,那一亩地能打多少粮食呀?”
宋億德思索了一下:“没算过,也就打一两斗吧?”
老妇人笑着说:“打那么一点儿,俺这儿好地一亩都打一二石呀?”
億德不解地问:“一二石那是多少呀?”
老妇人说:“一石十斗,你算算呗。”
億德一听有点惊喜:“哟,一亩地都打十几斗?”
老妇人说:“把地种好,一亩地打二十几斗的都有呀!”
玉秀看了一下億德对老妇人说:“娘,您看他就知道种地,也不想这孩子长大了教他读书识字,他也想让孩子跟他种一辈子地呀。”
億德听了这话本想说啥,可当着老妇人他说不出些啥,只是闷气地瞅了玉秀一眼,要说的话都在眼神里。
老妇人解围道:“庄户人靠种地过日子,地种了,也能盖个楼瓦雪片的,要说让孩子读书识字也是正路,说不定有学问了,进京赶考中个状元哪。”
玉秀听到这话笑了:“娘,您老通情达理,您咋恁会说哪?”
老妇人说:“不瞒你们说,老婆子娘家爹是教私塾的,《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小时候跟着爹也学了一些,那时娘只让学些针线绣花活儿,说女孩家学识字是坏了什么三纲五常,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也是爹教学子时跟着喊的,意思俺懂,可就是不会写。孩子长大了,我教他学会行不行?”
玉秀高兴地说:“真的吗?”
老妇人说:“你不信?我念给你听听: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老妇人嘟嘟地念了下去,玉秀和億德听得目瞪口呆。
玉秀一听老妇人这般一念信了许多,可她说的是啥,倒真的一句没听懂。于是问道:“娘,您说的是啥意思呀?”
老妇人说:“你们吃着窝窝头,喝着汤,听我一句一句地给你说。”
玉秀接过汤碗,瞪大眼睛看着老妇人。
老妇人用舌头湿了一下嘴唇,学着老父亲的声调拖腔咬字地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说,人生下来是好的,要是不好好教育,好人也会变坏。还有,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就是说,要想使好人不变坏,就要一门心思地去教。还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就是说,以前孟子他娘,搬了三次家就是为给孩子找个好邻居。一次孟子这孩子逃学了,孟母正在织布就割断织的布来教训孟子。还有……”老妇人说的头头是道。
玉秀忙说:“娘,您别说了,您就是俺娘,就是孩子的奶奶,孩子就是您的亲孙子,俺把他就交给您了。”
老妇人接上一句:“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就是说,父母养孩子不调教是爹娘的过失,先生不教好孩子就是先生的懒惰,是我的孙子我能不教好吗?”
玉秀听到这话,把汤碗搁下,急忙跪下说:“娘,儿媳俺就认您做娘了。”
億德见玉秀跪下,也要跪下。
老妇人急忙拽住说:“心里有就行啦就行啦,磕啥头折我寿呀。快喝汤吧,身体强壮了,他爹种好地,你养好孩子,孩子会说话念字识礼,娘我就教他啦。”
却说宋億德和玉秀不改姓不改名在禹州浅井村认这位老妇人做干娘,那差役回到县衙禀报知县,知县大人亦欣然同意。又差那位差役把知县的口信传于浅井那位老妇人、宋億德与玉秀。
这样老妇有了官府口谕放了心,宋億德有了官府的认可,获得应分的耕地与一些资助,也就安心在浅井居家耕作度日生活下去。
99mk.cc。wap.99mk.cc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shop:8081/xs/23/23010/952849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shop:8081/23/23010/952849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