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收人

推荐阅读:道爷下山野路子出马仙离婚独美,前夫和儿子悔断肠云鬓娇!睁眼重回嫁给国舅第三年全民转职:他们叫我智械天灾火红年代,我带空间去下乡崩坏:伪物的残存御兽:我把残翼天使养成终焉之神四合院:悠哉年代无敌监正,开局镇守人间百年

    “恭送吴王殿下!”
    望着朱允熥的背影,凤阳知府噗通一声趴在地上。
    腿软了!
    方才在后衙,朱允熥一句威胁的话都没用。
    只是与之就事论事,陈述了李彬所说的话,再问一句:“这事属实吗?”
    凤阳知府原本想说一大串官场话,将此事搪塞过去。
    朱允熥又问:“你确定要孤把这些话转述给皇爷爷吗?”
    在老朱的家乡搞冤假错案,还协助犯事的勋贵,你怕不是找死?
    更重要的是,李彬是百户,在卫所编制里,你一个知府哪来的权力判他死刑?
    不用朱允熥明说,凤阳知府当场就跪了。
    而后知错就改,找来卷宗,将李彬诬告一案,重新审理,并移交给怀远卫镇抚使。
    两者区别是,如果把李彬的案件放在卫所,按照军官以下犯上的罪名惩治,他是死不掉的。
    毕竟李彬的父亲是开国功臣,虽然只是四品明威将军。
    其兄战死塞北,亦是有功。
    这事最终会上报到京师中军都督府,里面不乏有李彬父亲的同僚,肯定会放过一马,最多流放。
    但此案若改成民事案件,李彬作为普通百姓胆敢诬告当朝勋贵,那肯定得判死了。
    而且此案只需要经过刑部。
    刑部有关系,这案子就更好办了。
    悄无声息......大消失术!
    朱允熥之所以想到这些,因为他知道李彬得罪的那位勋贵是谁。
    江夏侯,周德兴!
    一个与文官走得很近的勋贵,曾在朝会上与晋王朱棡对喷,支持册立皇太孙。
    而他,此时正受命节制中都留守司八个卫所,训练属卫军士。
    种种巧合,让朱允熥越发的感觉有意思。
    总觉得背后有只无形的大手在推动此事......
    ......
    “李彬,你怎么还不走?”
    一阵橐橐的靴声,袍服俨然的朱允熥走了过来,止住脚步。
    禁垣外,大道旁,李彬直挺挺地跪着,垂首不语。
    “孤已经帮你说情撤去命案了,怎么还跪在这儿不走?快回家吧。”
    李彬趴在地上叩了個响头:“吴王殿下大恩大德,卑下没齿难忘。”
    “卑下情愿留在这儿侍候吴王殿下!”
    他被江夏侯周德兴革去了军户身份,现在是民户。
    “侍奉?”朱允熥忍住笑:“孤要你一个大老黑侍奉?”
    李彬道:“殿下若有用得到卑下的地方,尽管吩咐,任何脏活累活,刀山火海,您一句话的事儿!”
    这人......倒是有眼力劲,也有胆气,只是......
    朱允熥冷声道:“用伱劫富济贫吗?”
    他的态度不言而喻,孤一个亲王,如何用你这等人物?
    “卑下落草数日来,只劫掠过三波人,从未伤过人。”
    李彬正色道:“卑下虽不才,却也深知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道理。”
    “好!就凭你这十六个字,孤用你了!”
    刚才朱允熥不过是吓唬他,让他知道大小王。
    像李彬这种为了属下,敢越八级状告勋贵的主,实属难得。
    就如同浑浊的世道,敢于站出来反抗暴行的逆行者!
    而且这个人,表面看似是个粗鲁的莽夫,实则心细谨慎,很有想法,善于抓住机会。
    朱允熥甚至怀疑,这家伙是不是早就知道九位藩王要来凤阳,故意设卡拦截伸冤......
    “谢吴王殿下收留!”李彬大喜。
    朱允熥摆手:“别急着谢,孤交给你三件事,办妥了再谈收留。”
    “殿下请说!”
    “第一件事......”
    朱允熥低声说道:“你去侦查江夏侯周德兴,搜集他的不轨罪状,还有你知道的那些侵占军田的勋贵,都要盯着,随时向孤汇报。”
    搞江夏侯?
    求之不得!
    李斌大喜,疯狂点头:“第二件事呢?”
    “......”
    说完三件事,朱允熥忽然问:“你父亲曾是济川卫指挥佥事?”
    李彬回道:“是。”
    济川卫是巡守河道的水军,驻军之地在新江口,拥有战船数百艘。
    新江口,是目前大明最大的官办造船厂所在地。
    此时朝廷在京师设立造船厂,并非为出使西洋,主要是防范倭乱和筹备海防、江防。
    明初最先开设造船厂的是兵部而非工部,也非郑和下西洋时的龙江船厂,就是李彬父亲所驻守的新江口船厂。
    “办好这三件事,孤让你袭职济川卫指挥佥事一职。”
    朱允熥开始画大饼。
    恩情只是暂时的,没有长远的利益关联,谁替你卖命?
    皇帝最大的优势,是手中有权有钱有粮,掌握全国资源分配权。
    追随皇帝,就能荣华富贵,家族旺盛。
    而不是说皇帝拥有超能力。
    御驾出巡,哪次不是几千号人护在身旁,高官们最怕皇帝突然遇刺嗝屁,除非他们找到了新的代言人当皇帝。
    天赋君权更是扯淡,权贵们都知道,只能忽悠底层小老百姓。
    将李彬派出去,朱允熥准备出巡,亲眼看看凤阳府各卫所。
    恰好这时候,代王朱桂邀朱允熥一同去体察民情。
    随行的还有宁王朱权。
    至于其他人,走几数日累成狗,躺了一天说什么也不肯出来。
    中都城。
    繁华的街道上。
    三位亲王头戴四方平定巾,身着一袭白色生员襕衫。
    所谓襕衫,宽袖皂缘,多以玉色布绢所制,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襞积,最早出现于唐代,流行于宋。
    明朝时期,襕衫为职官公服,进士、国子生、州县学子亦多穿着,颜色各异,多有蓝色,白色,等等。
    朱元璋自平定中原建立大明后,力图恢复汉族礼仪文化,采取一系列去蒙古化的措施。
    服饰方面更是复衣冠如唐制,沿袭汉服传统。
    朱允熥虽穿着普通,然衣着与他温润晶莹的面色相衬,颇显不俗,很像读书人。
    放眼看去,中都城大街上,无论士子庶民,他们的穿着,尽皆朴素。
    凤阳府民风相对淳朴,庶民大多穿杂色盘领衣,头戴四方平定巾。
    这是一款方形软帽,黑色纱罗所制,不戴时可折叠,方便收纳。
    据传,此四角方巾最初乃元末大文人杨维祯所戴。
    明定中原后,朱元璋见这位大文人时,其所戴的便是这种帽子。
    因儒雅大方,甚是衬托文人气质,太祖便问此帽何名。
    杨维祯答道:“我皇平定四方,乃有中国,此谓四方平定巾也。”
    太祖大喜,遂令推行。
    但朝廷规定,平头老百姓的四方巾,帽子不得有顶,巾环也不能镶金、玉、琥珀、玛瑙等贵重饰品。
    当然,主要老百姓也镶嵌不起,主要是针对商人的,稍富裕的人家倒是准许镶水晶。
    明朝重农轻商,商为下贱人,与娼妓地位同等。
    商人只许穿绢、布,倘若一户人家有一人从商,则全家人不得穿绸、纱等上好的衣裳。
    寒冬时节,亦不许穿貂裘。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shop:8081/xs/2/2155/138914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shop:8081/2/2155/138914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