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虾仁猪心

推荐阅读:道爷下山野路子出马仙离婚独美,前夫和儿子悔断肠云鬓娇!睁眼重回嫁给国舅第三年全民转职:他们叫我智械天灾火红年代,我带空间去下乡崩坏:伪物的残存御兽:我把残翼天使养成终焉之神四合院:悠哉年代无敌监正,开局镇守人间百年

    大本堂外。
    鼻尖靠墙的岷王朱楩听着里面黄子澄争论声。
    全程撇着嘴。
    神情不屑。
    “酸儒一个!”
    “姑且再忍你个一年半载,等俺明年去陕西岷州卫就藩,这辈子再也看不到你这老货了!”
    到了封国就没人管啦!
    朱楩想想都有点小激动,兀自哼起小曲。
    “你这混账又被罚站了?”
    身后传来威严而又熟悉的声音。
    朱元璋不知何时站在朱楩身后。
    “爹......”
    朱楩转过头来,换了一副委屈巴巴的神情。
    为了考察皇子皇孙们读书,朱元璋经常出入大本堂。
    今天,他一来就看到了罚站的朱楩。
    你大哥尸骨未寒,居然还在那唱小曲?
    朱元璋上去就是一脚:“混账东西,继续面壁!”
    “噢......”
    朱楩贴在墙上,哭丧着脸应下。
    朱元璋没再理会他,站在窗户外,像班主任一样,偷偷观察。
    这种事他没少干,有着丰富的经验。
    若是被发现,朱元璋会一本正经的进入课堂,发表几句勉励的话。
    如果无人发现,就当无事发生。
    顺便听听课,学点东西。
    起码不会再为自己文化水平低而唏嘘感慨。
    更不会留下没读过书的遗憾。
    里面还在争论。
    关于韩信对错,九位藩王,支持一半一半。
    其实这个课堂小故事里,问路斩樵的韩信就是典型的杀伐果决。
    朱元璋的行事风格如此,作为儿子们习惯了这种操作。
    而黄子澄是相反的,是君子形象。
    因为他是先生,喜欢打人,畏惧他的藩王不得已支持他。
    还有就是受到教育原因,仁义道德深入人心。
    “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
    朱允熥说道:“掌权者太过心慈手软,如何给自己树立威严?
    如何让人信服?
    韩信若是那样的人,还如何带兵?为刘邦建立不世之功?
    韩信若无此等功业,又如何被载入史册,被先生当做典型在这大本堂里议论?”
    朱允熥一番话下来,众人越听越离谱。
    不过细细品味这句话,却觉得合情合理!
    “胡说八道!胡说八道!”
    黄子澄怒斥道:“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谁教你的?”
    “这不是现实吗?”朱允熥烁闪着大眼睛看着他。
    这句话出自明朝万历年间的国学经典《增广贤文》,是一部蕴含哲学道理的经典之作。
    短短十六個字,揭露了人性现实,以及人际交往,金钱观念等多种多样的社会潜规则。
    或许朱允炆这种活在儒家美好社会中的人很难理解。
    但黄子澄,一个四十多岁历经过社会毒打的人,肯定是清楚的。
    但他却装睡,仍教导学生成为儒家要求的那种人。
    正如朱允熥所说,善不为官。
    黄子澄能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显然不是个只会讲大道理的善茬。
    你忽悠小民也就罢了。
    大本堂在座的,哪个不是皇子皇孙,需要伱来洗脑?
    这哥几个将来可是掌管一方封国,镇守一方带兵打仗的藩王。
    你教人家这些?
    对敌人搞仁慈?
    不是神经病就是另有所图!
    明初的藩王,在封国内权力极大,连文官都能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朱元璋的藩封制度,为的是让儿子们守边,进取拓边,打压北元残余势力,防止他们卷土重来。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为加强宗室力量,以诸王拱卫大明帝室,制衡官僚体系。
    朱棣篡位后,才让大明的藩王当猪养,整天窝在王宫啥事不管。
    “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
    窗外。
    朱元璋仔细品味这十六个字。
    真乃金玉良言!
    这小子居然有此等见识?
    一般人至少要摸爬滚打二十余年才能总结出这十六个字。
    这混小子长在深宫内,读的圣贤书,如何知道?
    “荒谬!孺子不可教也!”
    黄子澄抄起戒尺,上前准备殴打朱允熥。
    他急了!
    朱允熥躲开,没让黄子澄得逞。
    “把手伸出来!”
    “就不!”
    “还敢顶嘴!”
    黄子澄手握戒尺,上来就是一个爆头。
    打不了你的手,还打不了你的头?
    “急眼了?”朱允熥伸手一把夺过戒尺,扔到一边。
    黄子澄一愣,两人沉默对视。
    藩王们也被这一幕搞蒙了。
    想当年四哥燕王朱棣最调皮了,就那也没敢伸手去夺先生的戒尺。
    允熥侄儿这般大胆?
    以前没发现啊!
    莫不过杀了个太监,胆子也大了?
    嗯,有机会也得杀一个试试......
    大本堂内的气氛逐渐凝重。
    窗外的朱元璋全程目睹。
    连岷王朱楩也凑过来,父子俩同窗而望。
    这一刻,朱元璋在朱允熥身上似乎看到了好兄弟常遇春的影子。
    开平王常遇春,敢于直言,从来都是有什么说什么,胆子也大。
    四十年前,常遇春参加绿林大盗替天行道,玩了一段时间觉得天天喝酒吃肉人生没啥追求,于是后弃盗为良投奔刚刚创业的朱元璋。
    起初朱元璋有些看不起打家劫舍的常遇春,以为他只是来混口饭吃的,不会真正卖命。
    于是故意问:你能跟我过江打仗吗?
    常遇春回答:“将军指到哪里,我愿打到哪里,渡江之日,愿为先锋!”
    不久后,朱元璋攻打应天,常遇春率军为先锋,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着乱箭挥戈勇进,纵身登岸,冲入敌阵,左右冲突如入无人之境。
    朱老板刚挥军登岸,却见元军早已纷纷溃退,常遇春咧嘴大笑。
    那一刻,朱元璋觉得,这人很靠谱!
    此后历次重大战役,大破陈友谅,攻取元大都,常遇春都为先锋,一次次创造奇迹。
    勇猛敢战,不怕死,就是莽!
    是常遇春戎马生涯的最大特点,一生为将未曾败北。
    因为性子直,常遇春私下没少怼朱元璋,越怼关系反而越好。
    朱元璋对他很爱重,既是君臣,又是朋友,更是结为亲家。
    “这混小子的性子,七分像他外公,更像年轻时的俺!”
    朱元璋唏嘘道,却见里面已经闹起来了。
    “岂有此理!”
    “胆大妄为!”
    黄子澄大呼小叫,像疯了一样,不停数落朱允熥。
    在封建社会,不敬师长是违背性德的大逆不道之举。
    “子曰: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先生莫生气。”
    朱允熥上前安慰,虾仁猪心。
    君子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是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
    眼下黄子澄失态,朱允熥上前提醒,以示自己方才不过是规劝之举,并非不敬。
    他又道:“子曰: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孔子说,如果是一个君子,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他都会经过再三的考虑。
    那么,你是君子吗?
    朱允熥暗自一笑。
    你当婊子还想立牌坊?
    那别怪我用魔法来打败魔法!
    黄子澄气急,见诸王看来,立马收了疯状,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他斥责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你胡言乱语,该打!”
    说罢,又拾起戒尺要打。
    就好像今天不打一下泄愤会十分难受。
    拦住戒尺,朱允熥又道:“君子动口不动手,谈吐之间论英雄,怎么能是胡言乱语呢?”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黄子澄不听解释,坚持要打。
    朱允熥很想劈头盖脸骂他一顿,却不能。
    毕竟这厮是师长,自己只是个没有名位的皇孙,与之说话得把握好度,稍不注意名声就臭了。
    哎,封建王朝装个逼真累!
    “皇爷爷!”
    朱允熥瞄到了趴在窗户上的朱元璋,连忙喊道。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shop:8081/xs/2/2155/138903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shop:8081/2/2155/138903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